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视角看,宋朝民族法制建设是上承唐朝,下启元明清的。宋朝民族立法主要采用概括性与专门性两种立法模式。概括性立法基本继承了唐律中的"化外人条";而专门性立法实现了实质性发展,主要体现在特别物资、书籍知识、田产保护、刑事法律特别设置和风俗改革等方面。这些,改变了唐朝简单继承少数民族法律或完全适用中央法律的民族法制模式,让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开始转向以制定专门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为主的民族法制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海上丝路空前繁荣的时期,商人在宋朝与高丽政治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朝民间商人在与高丽政治交往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通过进入高丽的仕途,乃至高层政治,传播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传递信息,甚至直接充任使节;受政府委托,送还海难者或流亡者;受雇运送官方使团。  相似文献   

3.
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其夜间经济兴盛源于:唐宋之际市籍制、市制的衰落和崩溃,为宋朝夜间经济在时空上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宋代商品经济、消费市场的大发展和市场购买力的提高,为宋代夜间经济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宋朝实施的以最大化攫取经济利润的财经政策导向,是促成宋朝夜间经济兴盛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成为国家治理核心力量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事件。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的知识结构对国家治理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宋朝初期国家有改进士大夫官僚群体法律知识和司法技能以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努力,然而在士大夫官僚群体的各种抵制下,国家的努力最终失败。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因缺乏为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了必须借助胥吏群体实现国家治理的需要。形成士大夫官僚群体与胥吏群体共生的政治结构,让国家政治出现显现和隐性两大政治群体。胥吏群体在政治上被轻视,经济上没有相应保障,致使吏群体借用公共治理中的技能获取经济利益,构成宋朝社会中结构性腐败。元明清时期国家治理中出现士大夫官僚获得公共政治话语和权力,胥吏群体垄断隐性治理技能的社会结构。胥吏通过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所寄存的公共权力来“寻租”获取生存资源,导致国家治理中出现结构性低效和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宋朝商人积极地向士大夫靠拢,一方面寄希望于子孙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大夫,另一方面刻意模仿和追求士大夫的兴趣和品味,甚至在同士大夫的交往中获取了更大的商业利益。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这个一直以来被冷落和压抑的群体,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起犹如近代的商业文明。他们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行陌"文化,构建了健  相似文献   

6.
奎建荣 《思想战线》2011,37(5):135-136
宋朝入滇经籍是宋朝与大理国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据史载,大理国时期,通过互市交易和直接求赐,宋朝许多经籍传到了云南。例如:乾道九年(1173年),大理国李观音得等人就曾在广西购得《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叙》、《初学  相似文献   

7.
宋朝将朝贡体系分为羁縻各族、朝廷和藩镇关系的境外政权、宗藩体制下国家关系的境外诸国三个层次,朝贡诸国从各自视角,对宋朝的认识可分为与宋朝交往及在本国内基本遵守朝贡制度、与宋朝交往时形式上遵守朝贡制度而在国内自行一套、因地域辽远和文化差异而不理解及不遵守朝贡制度三种形态.但宋朝将辽金以外所有民族和国家与宋朝的关系都视为朝贡关系,使用同样的华夷君臣话语.这既是自称中华正统的宋朝用以证明自己对天下秩序的规定权及其对所有朝贡者的普遍适用性,又是与其国内政治话语相统一,在国内政治中证明宋朝皇帝的华夷共主身份.对多样形态使用通用话语,营造“四夷怀服”的朝贡秩序,看似虚幻,实则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但是百姓还是不富裕;皇帝虽然很勤政,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他们为什么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一种是宋朝的改革派,一种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相当长时间以来,宋朝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的有两种人,他们都怀抱着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一种人是宋朝的改革派。宋朝的改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宋朝家训文献中涉及的德教内容,并分析了宋朝家训文献注重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一个法制程度极高的封建王朝。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朝廷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法规来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尤其是在加强司法官员管理方面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北宋统治者将提高官员俸禄视为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提高官员待遇、用法令规范俸禄制度,以养其清正廉洁之风。虽然宋朝"厚禄养廉"的构想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但纵观北宋大部分时期,名臣辈出,吏治循良,政治环境良好,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文化昌盛的局面。由此可见,"厚禄养廉"的确曾产生了非常积极而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晓萍  王国平 《求索》2013,(10):76-78
至宋代,统治者对于加强朝廷对社会控制力,彰显君主地位,强化君主集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礼制的发展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下。更加凸显出了“礼法合流”,“礼制下移”的特点。随着宋朝统治者对于礼制的大范围推行,礼制与民俗、异域文化也在相互冲突和慢慢的渗透,礼制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本文主要对宋朝礼制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并阐述了宋朝礼制的发展对宋朝服饰文化带来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英 《求索》2014,(12):91-95
在中国画史的传统写作中,崔白被一贯的认为是具有改革宋代宫廷院体画风和开创文人水墨绘画的双重意义的人物。在富丽精致的黄氏风格的映衬之下,崔白文人野逸的一面被凸显出来,相对的,其艺术创作中注重工笔写生、讲求格物致知的一面被弱化。在新儒学兴起,理学发达的宋代,主导宫廷画家创作的主要是流经整个宋朝的理学精神。虽然绘画中的“理”有别于宋儒经典中的“理”,但宋朝的新儒学所推崇与遵循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是其孕育、生长的土壤。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崔白和他的创作,虽然有偏离之前“黄家富贵”风格的一面,但同样他的作品中也继承了许多前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等。所以本文希望以崔白为载体,通过对其创作中“变”与“不变”(变是相对于黄筌父子富贵妍媸的绘画风格,不变是指其身上所承载的宋人重理的哲学精神)的分析,来观看支撑着宋朝工笔花乌绘画发展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吴思  卜国宪 《小康》2005,(3):60-62
“岳飞必须死。”推算这个结论,需要从宋朝的创建开始,是一篇一波三折的故事。一、宋朝的创建者赵匡胤是一个篡位武将。在部属的拥戴下,他取代了由他保卫的皇帝:武装力量本来是皇帝用来削平外患、平定内乱的宝剑,不过,这柄利剑握在部下手里,极易形成“太阿倒持”之势,反过来威胁皇帝自身。赵匡胤篡位并不是一个特例。从安史之乱开始,一个又一个王朝倒在了自身保卫者的剑下。于是,生活在宋初的人们,难免在前朝兴亡中得出结论:内忧大于外患,内部的异己力量比外部的异己力量更危险。宋朝的军事制度就是在这种历史经验的背景下建立的,其主题便是…  相似文献   

15.
塔夫  关晚秋 《小康》2013,(5):84-86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认为宋朝"藏富于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较清明。但如果认真翻开历史,较较真,恐怕结论未必如此。宋朝官员的幸福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算是"国家公务员",自秦汉官员工资就开始实行严格的"秩禄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来发放薪饷。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不过无论与前朝还是后朝,甚至与当代相比,其官员薪俸之优厚,都是令人咋舌的。以宋朝的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主  相似文献   

16.
宋朝路级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安抚司均具有维持一路社会治安的职能。宋朝政府对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的治安职责和权限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根据其履责情况进行奖惩。由于实行多元化管理,不可避免地出现治安职能重叠、权责不一、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但其设立确保了宋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有其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宋朝一方面立国时间最长,一方面面积最小;一方面经济文化辉煌灿烂,一方面又“积贫积弱”.透过这种看起来完全矛盾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大宋帝国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反腐     
吴钩 《当代广西》2014,(8):60-60
正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宋朝建立的反腐败机制是非常周密的。比如在控制公款吃喝方面,宋朝创立了"公用钱"制度,即由财政拨给地方官一笔"公用钱"用于公务接待,公款招待必须按照法定的规格、标准,使用时也需要副职副署,且计入公账。若公务接待违反了法定标准,即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宋朝政府还设立"券食"制。凡官员出差公干、下基层考察,均由政府发给"券食",凭  相似文献   

19.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9):24-25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宋朝的丞相。的确,文天祥做过南宋的右丞相,但那时蒙古大军已然横扫江南,南宋朝廷行将就木,文天祥以丞相职与蒙古谈判。宋亡后又带领军队与蒙古人周旋,直至被俘。所以,文天祥的丞相是个战时丞相、谈判丞相。在此之前,他做过的最高的官职却是与法律有关的刑部侍郎。除了这个官职,他主要的从政履历是在湖南和江西两个地方担任提刑官。可以说文天祥是一个具备了丰富司法经验的人。  相似文献   

20.
吴钩 《同舟共进》2014,(3):14-18
皇帝无法由着性子“做快意事” 目前的主流史学界与历史教科书,似乎仍将宋朝描述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期”,如周宝珠、陈振编著的《简明宋史》认为,宋朝的制度“都是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而设,皇权大大地膨胀起来了”;历史学者程念祺提出,“从宋朝开始,的确可以说,历史已为专制和大一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