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污染气体排放不断增多,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跨地域治理难度加大,区域合作成为必然选择,而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成为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目前,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仍面临着参与主体单一、各组成部分首要目标不一致、合作机制水平低、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完善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在领导机构上,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构成上,设立办公室、专家咨询组两个日常机构;在组织运行上,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京津冀利益协调机制、区域协作长效机制、合作成效保障机制,以推动京津冀的府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协同治理是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污染企业等治理主体,各治理主体利益是决定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地位和表现的关键因素,对各主体利益博弈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京津冀环境治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城市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从利益博弈视角去透析现代城市治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城市治理的实践困境,依循“多元互动、协同共治”这一基本理念,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一种与现代城市型社会相匹配的“政府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模式,是城市治理的创新之道,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城市型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SFIC的府际协同治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雾霾区域治理的困境必须从雾霾治理的主体、制度和外部环境角度深入探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以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我国雾霾区域合作治理的理论路径,论证雾霾府际合作治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要解决雾霾治理的现实困境,必须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社区行政负担重、社区参与不足,治理为"单向度"状态。城市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主体间性视角要求主体间相互承认、沟通和尊重,多元主体差异并存。通过多元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协商谈判和交易行为,最终形成一种自主自治、合作共赢的多中心良性互动的善治结构。  相似文献   

6.
区域海洋管理是适应海洋管理发展的新模式。基予以利益为视角的区域海洋管理的需要从利益层次角度对区域海洋管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解构,分析海洋治理中各主体的利益需求,通过海洋管理中的政府间依赖、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伙伴关系,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功能,形成一种区域海洋管理视域下的海洋管理合作与协调治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7.
数字政府的建设如何实现整体开放和协同智能的最优配置已经成为我国各地的重要实践探索和理论推进。相较于传统物理空间内的公私合作,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多元协同更注重实现整体治理的目的,以促进数据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间的流通。本文通过研究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合作主体、合作方式和合作关系,总结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建构和协同,形成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因素,释放数字红利,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贫困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但是由于利益诉求差异以及工作分工的不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张力一直存在,导致贫困治理陷入困境。基于贫困治理的多元价值诉求以及农民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与发展历程的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贫困治理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耦合性;武陵山片区贫困村产业扶贫实践案例表明,通过在政府主导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农村生产资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共赢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动培育内生动力的策略,有效地实现了政企协同。  相似文献   

9.
滨海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制度是综合配套改革区试验的重要组成内容。从治理的制度层面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还有较大空间。在厘清政府主导行为边界前提下,细分滨海新区土地市场,激励土地利用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和合作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其合作治理的路径主要在于合作的空间、主体和向度等范畴的延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经济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选取米切尔模型中三种利益相关者的典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体制改革为例,强调中国慈善组织的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实现慈善组织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单边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复合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1.
协调政府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政府价值网络关系构建与治理的核心.本文着重分析了基于价值网络关系政府治理的理论逻辑,探讨了“显性”利益相关者与“隐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利益协调问题,建立了完善政府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城市水污染问题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对协同治理理论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的初步了解,发现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主要原因是多元主体间合作意识淡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渠道不畅,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不准确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建议从加强协同参与意识,拓宽协同参与途径,明确协同主体责任和完善协同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这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展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雾霾治理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雾霾治理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公民是雾霾治理的重要力量。京津冀地区公民参与雾霾治理有相对较好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但也存在着参与环境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参与缺乏保障与动力以及信任危机等方面的困境。京津冀政府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公民参与雾霾治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提高雾霾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发展和完善多主体协同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意义重大。经过社区公共物品政府主体的"单中心供给"转为"多中心供给",社区多主体协同合作供给建设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厄。社会转型治理新形势要求深化和完善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合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多维度供给格局,从转变理念、明确方向、协调关系、创新方式和加强管控等方面创新协同供给思路,从培育协同合作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以及促进全程供应一体化等方面推进重点领域任务,实现多主体协同合作全面跃迁和整体供给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有助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纵深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成都市A区B村实践为例,明确政府、村党组织、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角色定位、利益冲突、权利义务或权力责任分配,认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原因在于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分配不当、信息交流不畅、监管纠错不足,并提出以权责匹配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协调路径,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发展和完善多主体协同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意义重大。经过社区公共物品政府主体的"单中心供给"转为"多中心供给",社区多主体协同合作供给建设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厄。社会转型治理新形势要求深化和完善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合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多维度供给格局,从转变理念、明确方向、协调关系、创新方式和加强管控等方面创新协同供给思路,从培育协同合作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以及促进全程供应一体化等方面推进重点领域任务,实现多主体协同合作全面跃迁和整体供给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税费改革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并发生了重大变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角度来看,这些变迁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农民等三方利益主体在需求决策、财政筹资、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利益博弈的结果,在当前的制度情景下,进一步走向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治理和利益均衡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受到城市扩张与更新、人口流动性、社会利益调整、信息网络扩散、公众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城市政府治理面临双重挑战: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且问题具有跨界性、流动性、弥散性、相互关联性等复杂特征;原有"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结构设计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碎片化"治理,应对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威胁到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为此,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实践兴起一股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创新潮流,以此改革选项联动政府以及多元治理主体建立跨部门、跨界的合作机制,齐抓共管,协力合作,通过塑造"整体性"治理架构,有效回应城市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实施的"平安365"协同治理为个案,系统描述这一以技术整合为思路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如何运转起来的,并分析其生成与运行逻辑。城市政府协同治理的生成是城市场域性质变化和科层化行政绩效驱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技术整合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是城市政府在"条块"体制下一种理性的工具选择。同时,在缺乏体制深度调整和理顺情况下,依靠"问题处置"为导向的渐进式技术或机制整合路径能否持续、有效地"嵌入"地方治理结构,能否带来变革性的治理创新,是需要进一步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经济功能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治理模式的选择是长期困扰经济功能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小组模式、管委会模式、建制政府模式和企业型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各自的问题。从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政府改革实践看,我国经济功能区未来理想的治理模式是协同治理模式。经济功能区协同治理模式的主体体系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合作网络,规则体系是法律规范下的多元规则体系,运行机制是政府引导下的协同运行机制。构建经济功能区协同治理模式,应通过国家立法的引导、政府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的扩大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跨域协同治理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心的重大转变。现有的政府间合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合作观念缺失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是开展跨域协同治理的先决条件。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创新组织体制,搭建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构建及时有效的问题磋商机制,尝试引入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政策执行制度,尝试推行区域内行政管理管辖权的让渡;健全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契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