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第奇家族像恒星一样吸引着文艺复兴的巨星们围绕在自己的周围,然而这些巨星对美第奇家族却是爱恨交加,难怪达·芬奇也说:"美第奇家族创造了我,同时也毁灭了我。"上回说到,尽管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巨匠内心并非百分之一百地赞赏美第奇家族的统治,但他们仍以伟大的作品和在作品中刻画美第奇家族成员作为对赞助人的回报。洛伦佐的时代确实是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2.
一个家族的前天、昨天和今天,这就是李佩甫的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载《小说家》1986年第5期)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作品设计了两条线索:其中一条,七奶奶的“瞎话儿”告诉我们这个家族前天和昨天似梦似真的往事;在另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3.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4.
马丽娣 《前沿》2013,(4):139-140
莫言的获诺奖作品《红高粱家族》(RedSorghum)受到国内外广泛评介,通过观照莫言作品与其他西方国家重要文学奖项获奖作品,可进而探究莫言作品获诺奖的根源所在,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理解的对话通道,使中国文学更快更广接轨世界文学。本文选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孤eEchoMaker)和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Wolf Hall),简要论述三部作品的可观照性之后,从作者主体性方面来进行观照,探讨中国文学在向世界文学国际标准化过渡中的融合及至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对父权制①社会的盲从与自贱和对女性角色--母亲的批判两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通过婚姻对男性的人生依附以及张爱玲将母亲从圣坛还原于世俗社会之中来塑造的独特方式,揭示张爱玲对女性认同父权制角色模式、自觉甘居从属地位的思想行为的批判.本文还进一步通过家族、母亲及时代的影响来分析张爱玲思想形成、发展的原因,从而映证其作品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当代作家在十七年家族叙事作品中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爱憎情怀,既是文学一体化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作家叙事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政治与伦理的合理性;但从审美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情感导致文学创作艺术视野与叙述视角的狭窄,对人性认识的片面,只揭示出人物阶级属性的两极剖面,相对忽视了对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种情感既是敌我之间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映,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家族情感无意识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百世门风     
沈宁,被赞誉为“海外华人文坛上最有代表性的纪实文学作家。”他最新出版的《百世门风》在海内外的热销,又一次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好评。《百世门风》是一部家庭史传记作品,里面记述了沈、陶、褚、万4个家族的历史。其中“沈”为  相似文献   

9.
马丽娣 《前沿》2013,(6):141-142
文学作品的获奖代表了具有评判权的文学批评家的认可,比较获奖作品的共性在挖掘作品主题的寓意方面具有启发作用。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与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分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部获奖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利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视角之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这些隐喻有效辅助了揭示两部作品共同表现的忧虑主题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正家族研究包括如家族志的编纂、家族史的梳理、家族档案的管理、家族教育、家族与社会的互动研究等。家族研究长期受到重视,是由家族的地位决定的。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史寻论》)而"文化资源是整个家族能否延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有着相当的同构性,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是宗法制度的纲常伦理的社会化。以家庭观念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认知模式,对文人来说,家族文化的濡染是相当深刻的,这种体认意识是我们心灵结构中的一种超个体的力量,是生命底蕴存在的原动力,这种存留在文人生命深处的原动力可以使生存获得某种方向感,他们的作品以其心灵深处的家族情结,为我们演绎着民族的历史,诉说着亲族之感情,相应地,文学创作中的这种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体认也确立了学者文人的伦理原则和精神返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治理模式是指控股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家族成为企业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力量的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可分为传统家族治理模式、混合家族治理模式和现代家族治理模式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家族治理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将长期并存,同时它们又是家族治理模式从初级到高级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促使家族治理模式从低级向高级演变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制度环境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小说创作格局中,家族小说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这些风格不同的叙事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物性格的类型、情节故事的原型、结构形式的设置、叙述方式的创造均表现出较多的模式化倾向.这既是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原型创造性的误读,也是作家难以摆脱的艺术局限,自然也昭示出作家原创性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原美林 《求索》2014,(10):117-121
中国古代家族司法传唤是为了查清事实,得到当事人的口实,保证家族司法审理顺利进行,并依据家族法对违犯族法者进行司法处置,维护家族威严,给族人一个符合情理的说法。家族司法传唤程序有一定的传唤方式和传唤目的,而且有特定的传唤对象,这些都体现出古代家族司法传唤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虎 《求索》2012,(12):131-133
清代江南文坛文学生产呈现出家族性、集群化的特征。家族性、集群化文学生产离不开特定的家族文学环境,作为创作者成长的具体现场,家族内部的诗歌唱酬、园林雅集和著述藏书等活动,为家族文人营造出良好的文学氛围,激发起创作热情,并最终生成文学创造力。在清代江南家族中,嘉兴文学家族具有典型性,不仅有诸多出人特盛的清门硕望,而且是清代文学人才的渊薮,独特的家族环境对文学创造力的生成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家族题材小说创作,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文学景象。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族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和精神资源,同时家族题材小说在主题选择、情节设计、情感抒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演示着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流露着创作者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  相似文献   

19.
家族历经曲折变化仍以顽强的生命力融进现代社会。文章在简要梳理家族概念的基础上,对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探讨。较之于传统家族,农村家族现代转型呈现为观念平等化、组织宽松化、权威精英化、管理民主化、手段文明化、功能社会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力量是推动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书院兴 起之初,家族书院就在书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 时代、某些地区,家族书院甚至成为书院的基本类型和主要 内容。家族书院的创设主体、教育对象及书院规模、档次、 影响均各有不同。家族力量致力于书院教育,其动机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敦亲睦族;第二,提高族人文化素质, 培养本族知识精英,通过科举入仕,提高家族地位;第三,扩 大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提升、树立家族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