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圣诞节,接着就要过春节,到清明节还要去扫墓.或许,他们还会去拜佛.这是中国的文化.如果真的需要抵制圣诞节,至少应该告诉我们,怎样过春节才能胜过圣诞节?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此,"批判地继承"成为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批判地继承"原则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量清理,整理出许多可为今天所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涉及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特质做了深刻研究,对中西文化做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了多方探讨,其文化研究正是文化自觉。唐君毅的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自觉激活创新意识,文化自觉赋予责任意识,文化自觉增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识别文化优缺,文化自觉生成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为指导,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与当代发展的结合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最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发锋 《理论月刊》2012,(10):169-172
一项改革能否启动,取决于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比,即动力(驱动力)和阻力(抑制力)。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动力是复杂的,主要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利益动力和国际动力等。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阻力主要是:习惯性心理、认知障碍、集权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7.
正什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什么文化能够引领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和进步?建设"一带一路",什么文化先行?是和文化。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普世真理:人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天和日月明、地和万物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总结起来,离不开12个字:厚德做人、和合做  相似文献   

8.
趣话打油诗     
在中国的文化园圃中,有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以用语俚俗、诙谐幽默、讽喻调侃、趣味横生的打油诗。从古到今,打油诗赢得了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类群体的共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不老松"和"常青树"。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抛弃传统发展理念中的错误思想,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并非单纯抽象口号上的功夫,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之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和各个行动当中去。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能够深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的共同责任。我靠75元起家,把万新集团发展成为一个跨国企业,在南美洲众多国家的摩托车销量排名第一。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做强做大,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万新。"走出去"如何成为新常态?必须把"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  相似文献   

11.
唐珊 《人民论坛》2020,(5):136-13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忠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奏响了全县文物保护"三部曲"。前奏曲:调研视察摸家底位于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忠县,具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产业优势明显,特色人文景观众多,是三峡库区的文物大县,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评为"人一生必去的66个文化旅游大县"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化分析和民族化阐释。不和而和,"和为贵"的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和"字。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道家同样强调一个"和"字。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军事价值观作为传统军事文化的核心,蕴含着传统军事文化的基本精神:注重"道义"的战争价值观,以固国安民为宗旨的军队价值观,强调奉献与节操的军人价值观。中国传统军事价值观,对于建设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庚寅 《友声》2013,(3):38-39
<正>翁万戈(Wan-go Weng)是美国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祖籍江苏常熟。1938年去美国,学习电机,毕业后曾在美国大学任教。后来,他热衷于研究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向美国和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躯。翁万戈是同治和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的后裔。他继承了很多翁同龢的藏品,特别是历代名人书画。嘉德拍卖行的负责人曾评价:"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德育的正题乃是传统儒家德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德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现代西方德育在中国取得"独尊"的地位,传统儒家德育则与整个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处于一种被解构之境地。这一阶段乃是中国德育的反题。现代性自身问题的不断凸显,招致了广泛的批判;与之相反,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则日益重新彰显。因此,中国现代德育的合题应该是二者的优势整合。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去进行"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18.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经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的内省文化正适合未来发展的要求,也适合未来世界的需要。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文治主义的内省文化,"太上立德"。《论语》记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公开场合就传统文化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阐述了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治理想实现"、"中国治理体系选择"、"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这些"新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儒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