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屯昌县南吕镇大罗村是该镇最早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劳务输出专业村。近几年来,外出务工使这个原来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盖起崭新的瓦房、平顶房,购进电视、摩托车、手机等现代用品,过上了红火的生活。大罗村370户,人口1853人,耕地面积1650亩,是个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的贫困村。20世纪90年代,大罗村一批年轻人走出小山村,到全国各地去打工。其中,20岁的村民甘孙道在外出打工时边工作边学习,学会了一手陶瓷工艺绘画的技能,几年后他开始自主创业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老板;村民甘德孟经过奋…  相似文献   

2.
正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是省定贫困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478户17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72人(包含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34户151人)。2015年之前,该村村民收入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2700元,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收入均滞后。为破解这一难题,自2015年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以来,村两委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3.
柳州市鹿寨县现有贫困村15个,其中,国家级贫困村11个,自治区级贫困村4个,共辖147个自然屯34139人。自2012年3月底,贫困村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陆续到点后,鹿寨县不断深入贫困村摸底,创建了"模拟考试法"强化对"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致富能手、农村党员等人群的培训,全力破解"三大难",提高党员干部的带富能力和广大村民的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博白县浪平乡六江村,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硬化平整的道路蜿蜒至村头,环境整洁干净,让人倍感舒适。村支书廉世江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有果园、企业,很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轿车,生活富裕了!"六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0年之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后来,该村做足山水文章,大力发展麻竹、柑橘种植和生态草鱼养殖等特色产业,村民的日2016  相似文献   

5.
正在海南省保亭县东南部加茂镇的共村,驻村干部隋耀达以第一书记的身份,两年来决战贫苦山区,带领全村于2016年整村脱贫。隋耀达成了保亭县共村脱贫路上的"守望者"。共村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是个大山环抱的村子,住着178户667位村民,其中有54户为贫困户,贫困人口191人,是海南省妇联定点帮扶贫困村。这个海南岛中南部深处的村庄,由于位置偏僻、条件艰苦,一直是贫困村。"班子无斗志,干群如散沙,  相似文献   

6.
昌吉市榆树沟镇西三畦村穆生贵同志,1980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连任至今,已有20年了,正是这位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老代表使昔日有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西三畦村在实行“大包干”前,村民住的是“打垒”的土块房,地窑子,喝的是涝坝水,照明用的是油灯,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村集体欠债累累,村民生产生活资料贫乏,有的村民因生活条件困难,纷纷到其他条件好的乡镇落户。此情此景使穆生贵同志暗暗下了决心,一定  相似文献   

7.
王秋侠 《乡音》2013,(10):26-26
涞水县吕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段克新,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他的名气源于人穷志不穷,矢志带领村民致富。吕家铺村位于涞水县西北部深山区,海拔600米以上。全村93户,276人,耕地385亩,有山场7700多亩,其中宜林面积近2300亩。以前,村里人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外出打工为主,而种植的玉米,因为是山坡地,无法灌溉,只能是"靠天收"。村里经济基础差,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云和湖畔的梓坊村,曾经是八百里瓯江上重要的水上交通驿站之一,上世纪80年代,由于紧水滩电站建设,梓坊村成为库区后靠移民村,成了一个"无水、无电、无路,山多,地少"的贫困村,村民们渴望着摘掉村庄的贫困落后的帽子。今年47岁的林宗平在1987年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从那时起,梓坊村村民的期盼和梦想,就深深烙印在林宗平心中。1990年,由于工作出色,林宗平众望所归,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9.
正@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温和村第一书记覃善来让大石山区贫瘠的土地变得更加珍贵温和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2015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3户165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2019年初仍高达31%。"土地里最多的是石头,石头旁边才是稀稀疏疏的玉米"是温和村的真实写照。温和村村民祖祖辈辈就依靠这"锅一块""碗一块"的土地种植玉米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如何让贫瘠的土地增加收益,让贫困户增加收入?经过多方调  相似文献   

10.
正贫困村脱贫最难的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达标。为了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桂林市兴安县以发展农副产品电商销售+洗果保净服务+光伏产业三大实招,让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有了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出台时,兴安县有60%的贫困村属于无产业、无收入的"空壳村"。3年过去,这些村华丽蜕变:在28个贫困村中,发展光伏产业并获得稳定收入的20个;建起以"邮乐·乡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综合服务站的18个;发展柑橘、葡萄等种植产业6个;有村办产业服务型  相似文献   

11.
王文彪 《前进》2003,(4):33-34
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从1999年起,武乡县农村普遍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今年这届村委会将依法进行换届选举,有些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武乡县洪水镇熬垴村实行村民自治的经验带有普遍意义。成功的实践熬垴村是个只有408口人的小山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较差,又无矿藏资源,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1998年人均纯收入才600元;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用电难等历史难题,因为穷也始终得不到解决。然而,就在实行村民自治的几年来,熬垴村变了。村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委会坚持“以…  相似文献   

12.
构建特色优势经济 建设特色文明新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640户2528人的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从改革开放前一个“吃粮靠统销,用钱靠卖柴”的贫困村转变为一个以种植金桔为主导产业的富裕村,2005年该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3万元。阳朔县高田镇历村,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民居旅游,8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有 80多名农民导游,农户年收入2万元左右, 高的可达1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深入这两个典型,透过他们的发展历程,寻找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经验,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蕲北山区,有一位年逾花甲的"小村总理"。他所在的村曾是有名的重点贫困村,在他的带领下,由昔日"穷壳子、债坨子、土坯子"的落后村,变身为茶产业特色村、农家乐旅游名村、鄂东山区幸福村。他为民履职不辞劳苦,有事找他即便是半夜也在所不辞;他凭着一颗公心和爱心做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7年,虽几次请辞让贤,但领导和村民一  相似文献   

14.
土左旗沙尔营乡黑沙图村是个贫困村。1996年初,呼和浩特市委统战部根据市委、市政府扶贫规划总体安排,承担了这个村的扶贫任务。 他们在调查研究中深深感到,要想使村子脱贫致富,首先要使村民们有强烈的脱贫愿望。  相似文献   

15.
正32年来,他把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了富裕村,同时他带头廉洁,倡导文明乡风。"他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都是打赤脚,是我们的‘赤脚书记’。"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门等村村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苏开德,都十分敬佩。今年72岁的苏开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2年来,他一双呼呼生风的大脚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在他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6.
正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秀谷镇徐坊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环境差,面临着很高的灾害风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十年多来,徐坊村以建设社区为契机,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改造居住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改善生态的同时,提高了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村民打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平安的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7.
王敏 《中国民政》2021,(4):64-64
2021年春节,我回到了丈夫的老家。村距离镇政府25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农户361户1429人。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全靠转移支付和上级的扶贫资金;基本是山地,耕地仅146亩,且全部为一季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油、杉木、毛竹、金桔等;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现在,村子旧貎换新颜,脱贫后的村民们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覃世传 《当代广西》2013,(12):33-33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雨接到县里通知,全县3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今天早上一起到贫困村三里镇五福村委杏村参观。参观的车子在一片芭蕉掩映的小村庄停了下来。根据介绍,杏村党支部结合本村的自然条件,发动党员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大力种植土芭蕉,现已达到200多亩,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人大建设》2008,(1):F0004-F0004
上世纪80年代,位于郑州市北郊的宋砦村还是一个仅有600多人的贫困村,村民靠种粮卖菜维持生计,集体经济根本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0.
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却在2015年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还先后获得市、县、乡等各类表彰150余项. 石锣村的今天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石锣精神分不开,同时也与他们那位誓言“不脱贫,不退休”的县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匡后明分不开. 村民的“救命钱” 2015年3月5日深夜,石锣村村民陈官友4岁的孙女支气管炎发作. “严重的喘息,让孙女透不过气来.”也让陈官友一家急得团团转. “必须送县里医院治疗.”好心村民见病情严重,劝告陈官友马上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