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安东 《台声》2006,(11):89-89
故乡的云,无论在何时何地想起,总觉得那是一块故乡的胎记,风吹不散,雨洗不掉,岁月也改变不了。故乡的云,飘在每个游子思乡的梦中。游子的心,每一个身在海外的台湾同胞心中总装着一个故乡。那是期望、向往与魂魄的所在。那是母亲正张开着双臂,等待着儿女的归来的期盼。祖国,母亲,这一声声呼唤牵动着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之心。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编辑、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回归----记海外归来的台湾同胞》一书,通过4个章节,讲述了60位从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学有所成的台湾同胞,怀着对祖国母亲强烈的挚爱和…  相似文献   

2.
像一条河流一样,流着涓涓不息的善良,那就是我的母亲. 像一座山峰一样,把美丽长久的端立起来,那就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4,(2)
<正>回家过年,是游子们心中最美的梦。因为那里有熟悉的家的味道,有伴着母亲奶香的泥土的芬芳,有孩提时玩伴儿的亲的感觉,还有……回家过年,是多少在外打工、求学、创业、工作的游子们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便更想在春节里回到那日夜思念的故乡,看看那天天为自己担心的父母,与兄弟姐妹吃顿团圆饭,再走家串巷瞧瞧昔日的伙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回家过年"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除了路上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堵"外,"回家过年"的意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那么,马年春节,又有哪些变化呢?请随我们的记者,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眼睛     
正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一双漂亮的眼睛。我七八岁时,母亲在戏台上唱戏。她演花旦,眼睛灵动有神采。戏台上的母亲,扮演的总归是别人。我最喜欢母亲在家里的样子,尤其是她缝衣服的样子。灯光下,母亲的脸有柔美的轮廓,眉清目秀。她专注深情地挑起针线,有时用牙轻轻咬断线头,有时把针往头发里插一插。母亲有时会抬起头看我,她冲我笑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闪着温暖的光。  相似文献   

5.
在他乡     
又到了年底,自然地对家的思念就更浓了。近几周给父母打电话问好时,每次都得回答“过年一定会回家”,而电话那头仍会像没有听真切般地再三叮嘱。家是游子们避风的港湾,思念的归属。在北京做保安五年了,记得当初乘车来北京时,司机为了解闷,便放着音乐,不料有人突然嚷嚷,说再放这歌就要司机调头!原来从扬声器内传出的是水木年华的《在他乡》。歌曲当时是被司机替换了,但我想那嚷嚷着要调头的乘客的思乡情结定然是无法代替的。我自然也逃不了,便想起了《游子吟》。那年回家,我两手空空,而父母亲的第一句话却是“黑了、瘦了”,于是,当晚我被母亲…  相似文献   

6.
归国观感     
儿时听母亲讲故事,她总喜欢用‘鸟倦归林’来比喻远方的游子,即游子无论漂泊到多么遥远的天涯海角,总有一天会感到疲乏,想起了家乡而归去的。我这次回国,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次,在国内逗留了将近两个月,在北京的时间最长,还去过东北,  相似文献   

7.
雪域情缘     
听说农工党煤炭部支部主任王金石参加了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笔者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采访了刚从世界屋脊归来的王金石。一张老照片在王金石给我看的照片中,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视线:左面是邓小平,右面是怀抱鲜花的十世班禅,中间走着一位英俊少年。“那就是我。”老照片引起王金石对往事的回忆。1959年5月,初一学生王金石接到老师通知:明天要参加一个活动,穿得整洁一些。王金石幼年丧父,母亲拉扯着他们姐弟四个,生活清贫。母亲管教甚严,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好报效祖国。王金石小学多次评为三好生,…  相似文献   

8.
思念母亲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夜深人静,远处的收音机隐隐传来了那无比熟稔的旋律?寂寞的岗亭,孤单的我,举头凝望北国的夜空,良久,我仿佛觉得那漫天闪烁的星星就是那流浪的孩子期盼着回家侍候亲娘的双眸,而那一弯泛着黄光的镰月不正是母亲那写尽沧桑的脸庞? 我想起了儿时光着小脚丫在村头小溪玩累了的时候,因为每每恰在此时,母亲那声声亲切的呼唤就会由远而近:"小狗子在哪里哩,听到妈妈的声音了吗......" 我又想起了别离母亲的那一刻?记得那年高考因几分之差名落孙山,家里早已债台高筑,想要复读已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漂泊的心     
柳树上泊着许多流浪的魂,夕阳正红。 思想沉重地倒下来,一串坑坑洼洼的呻吟。微雨般的思绪扯断了,疲惫如鱼肚白般泛起。 跳离世人怜悯的目光,向着不可知的远方,挥动不懈的双脚,苦难泥泞了游子的脚步,却无法搅浊那清澈的目光,目光穿透黑沉沉的夜幕,游入闪闪烁烁的星群,那儿,有一种诱惑。是游子的彼岸。  相似文献   

10.
央视曾播出一则公益广告短片:渐渐变老的母亲,等待逐渐长大的儿子回家.几组简单画面,阐释了《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为人父母心境. 这个广告触及到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被感动的同时,产生立刻回家的冲动.  相似文献   

11.
“孔繁森的魅力在于他所做的一切都出自良心、槽感的驱使而不是单凭‘觉悟’,这使他显得更真实,更人性,他的奉献精神更具悲壮情味。”“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这是一首流布极广的西藏摇滚,奔放、悠远、热烈的抒情,如醉如痴中听得出还有一点点伤感的缠绵,象是风尘仆仆的游子扑向母亲怀抱,撩拨着远游人的乡愁。没有到过西藏的人,体会不出这首摇滚的魅力。每当那旋律从记忆中向我飘来时,那些巍峨的寺庙、辉煌的金顶、肃穆的佛象、朝圣的人流,那布达拉宫上空千里堆绣般的朵朵祥云、灿烂的光照,那西部旷野上的荒凉死寂、天空中盘…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13.
我不责怪母亲那善意的欺骗, 她反而让我明白了故乡的月为何总是那么圆、那么亮, 犹如母亲的心永远照耀着我和小妹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有多少个母亲,就有多少个爱的化身;世界上有多少个母亲,就有多少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今天,我含着热泪拿起颤抖的笔,蘸着鲜血和泪水,记下我对母亲那锥心刺骨、刻骨铭心的愧疚,记下母亲对子女那泣血滴泪、感天动地的深情,以此来感动人世间所有会哭的有情儿女。  相似文献   

15.
10年前我离了婚,那一年女儿16岁。只相隔3个月,母亲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冷,母亲突发了心脏病。我去大桥上接急救车,车还没到母亲就不行了。清泪挂在她的眼角,她临终时一直拉着女儿的手。我知道  相似文献   

16.
那夜的月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绝句,确实道出了游子的心声。又是一年佳节到,虽然公司发的月饼种类很多,味道也很好,但我却无心品尝,遥望空中的明月,思绪像月光一样慢慢铺展开来。小的时候,总盼望逢年过节,因为在那样的日子里总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我知道,中秋节母亲一定会想法设法买那种带冰糖的月饼,于是,在距中秋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就开始掰着指头数了。母亲知道我的心思,于是她盘算着家里的钱,那时候,家里的境况不好,每一笔钱都是计划好了的,不能多花一分钱,但我心里清楚,母亲会有办法的。七岁那年的中秋节,母亲为…  相似文献   

17.
从什么地方吹来奇异的风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风啊你能否轻点儿吹让我这个统战老兵能继续在这河流里勇敢地航行/借助你的帮助我不怕激流险滩波涛汹示因为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刚刚玲上征程…老兵就把它紧紧地紧紧地她在胸口/老共把它挂在祖国地图的旁幼从此这两张地图便成j他沉甸甸的挂念挥不去的乡愁二十年前他风华正茂刚刚告别军营/意气风发谈笑英雄天地间/可踏进统战部的门槛儿还是一个兵进门的第一眼他看到了一张发黄的祖国地图/面对地图他沉思了许久许久他看到了隔海相望的台湾和大陆/凝望着那浅浅的海峡他想到了等持游子望断秋水母亲的…  相似文献   

18.
赵玫 《天津人大》2010,(8):42-43
一些记忆被封存着。 那是1986年。那一年夏天父亲大病初愈,于是全家人来到北戴河海滨陪父亲休养。那是个很炎热的季节。海水因炎热而变得灰蓝。女儿只有三岁,和父亲母亲住在离海边很近的6号别墅里。6号宽大的走廊上总是摆放着很多把藤椅。我们住在另外的一家招待所。和6号隔着一条有点遥远的小街。我们每天清晨要走过那条小街到6号去与家人团聚。吃饭,或者游泳,或者坐在懒散的午后的藤椅上和女儿消磨显得有点漫长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每次拨打老家的电话,话筒那端总是传来母亲那遥远而沙哑的声音:"家里一切都好,我身子骨硬朗着呢,不要牵挂."然而这次,我却从话筒里听出母亲苍老颤抖却强装轻快的笑声,顿感一阵心酸,两行热泪早已簌簌而落.在这月光皎洁的春夜,我再也无法安然入眠了.辗转反侧中,又想起母亲那期待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母爱深深     
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经济发达的广东,初到异乡,人地生疏。到处都是冷漠的面孔和听不懂的白话。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哼那曲伤感而凄婉的《流浪歌》。这时,便会想起母亲,想起皑皑白雪的严冬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棉鞋那种暖暖和和的感觉。天下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记得第一次离开家门时我21岁,那是一个寒风刺骨、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我背起背包走出村子,走过村外的麦田,突然听到母亲哑着嗓子喊我的乳名,转身看到在冰天雪地里,母亲手里捧着一包热乎乎的鸡蛋磕磕绊绊地向我走来。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