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必然带来乡镇企业的兴起,而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加快农村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步伐。一、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骨干力量首先,乡镇企业的崛起,冲破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禁锢。它对于深化农村的改革,逐步变革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及其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起着“催酵”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深圳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变的背景深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演变与城市化密切相关。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就不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向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演变。 1.农村城市化的两步走及其原因 (1)深圳农村城市化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基本结束,其间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大流动带来新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多方面探讨了实现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杨辉  孙博洋  陈颖  李艳春  刘军 《学理论》2012,(22):79-80
农村社区治理日趋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要表现为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界定了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引入社会资本、关系等视角,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解析黑龙江的农村社区治理,分析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虎滩在四川省农村,是邛崃县委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村。由于商品生产的兴起,这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从这偏僻的小角落可以摸到我国农村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脉搏。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以人的现代化为最终归宿。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加快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1992年7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战略决策,10年来,深圳初步完成了特区的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居民的转变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特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创造出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向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山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不仅探索出特区农村集体经济向城市股份经济转变的新路子,还夯实了公司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公司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2年特区内农村实行城市化改造以来,向南股份公  相似文献   

9.
党的三中全会后,随着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农村经济日趋活跃。作为责任制的必然产物,各种形式的专业户应运而生,突破了旧有的农村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格局。达表明,我国农村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之中。  相似文献   

10.
纪志 《瞭望》1995,(26)
走一条科技扶贫的路──农村实用科技杂志社向贫困县赠书纪志在农村实用科技杂志社总编室的案头,摆着一摞厚厚的来信,每一封来信上都盖有县扶贫经济开发办公室的红色印章。笔者大略翻了一下,已有140多封信了。原来,这些信是农村实用科技杂志社向全国许多贫困县赠书...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上的艰辛努力,见证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历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当前,制约黑龙江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区大致经历了由文化共同体到生产共同体到逐步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嬗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重塑过程,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理论简要评价,提炼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就地转移,就地消化;向小城镇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本文的结论是:只有通过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才是现阶段客观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理论探索》2004,(2):42-4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素质偏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当前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拆除城乡壁垒 ,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论内陆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郑晓幸内陆地区发展的关键部位在农村,内陆农村是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80年代,内陆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变化,而当中国改革进入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的时候,内陆农村...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村民自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自治,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又面临农村社会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化带来村民自治主体条件、自治环境、自治方式与手段的变迁,赋予村民自治新的内涵与形式,其影响是深刻的和基础性的.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村民自治在农村社会关系、组织形式、村民生活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性的变动中生成、推进与发展,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乃至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部分或整体转制,村民自治向城市居民自治转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双向承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法律观念日益普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土地承包合同,仅仅规定农民承担向国家交售商品粮、税款和向集体上交提留的义务,而没有规定集体向农民提供生产服务的保证。这种名为合同实为单向任务通知书的“契约”,不仅违背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限制了家庭经营的活力,而且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现阶段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力争夺得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棉生产有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湖南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转移。然而,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面临着"量"的巨大性和"质"的偏低性的困难。要实现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转移,必须创新思路,实现从重"转移数量"向重"转移质量"转变,从重"异地转移"向重"本地转移"转变,从重"暂时转移"向重"永久转移"转变。  相似文献   

19.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把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与重组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突破口,加速资源向资本转化。一、构建农村集体资产营运机制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与重组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80年代初,全国普遍推行了以...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农村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变化最大、最深刻、最显著,而且经久不衰。概括起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三个跨越,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跨越;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跨越。其主要特征是:(一)农村改革率先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体制的框架已经开始建立。一是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得到了解放、一政一治上民主,_经济上自主。二是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