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2.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3日,台湾“三合一”选举落下帷幕。除了选举结果广受关注以外,这次选举的过程也被舆论形容为“手段最卑劣、选风最恶质的一次,选战烽火已经逼近道德的临界点”。实际上,台湾选举的恶质化、低俗化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将运用政治文化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台湾恶质选举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对民众投票参与、投票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曾润梅 《台湾研究》2007,(2):1-6,43
自2007年底第七届“立委”选举始,台湾地区将正式舍弃行之多年的“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制”,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这势必严重冲击岛内现有的政治生态与政党格局,并形塑出新的选举竞争模式。本文试图就“单一选区两票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政党政治、选举文化以及政局运作等方面的影响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杜马选举后的俄罗斯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6日,俄罗斯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结束。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丘罗夫宣布,“统一俄罗斯”党获得64.3%的选票。在450席的新一届国家杜马中,“统一俄罗斯”党将占据315席,超过2/3的绝对多数席位,从而形成一党主导的政党政治格局。这次选举的结果是:普京总统的社会政治基础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和加强,普京的总统接班人进入克里姆林宫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7.
刘红 《台湾研究》2005,(5):38-44
政治生态包括蓝绿两大阵营实力分布、与双方较量相关的社会态势。过去一年多来,台湾政治生态出现了新的调整,始于第一次政党轮替、贯穿于陈水扁第一任期的动荡、分化和改组的过程,开始进入实力接近的对峙阶段,呈现蓝绿两大阵营态势基本稳定、小幅调整的态势。在新的政治态势下,形成新的政治焦点,决定台湾政局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8.
台湾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0年7月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开办地方自治选举以来,尤其是自1990年代“宪政改革”以后,选举活动一方面成为台湾地区民众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党派夺取执政权、政策主导权的唯一合法途径。而不同选举制度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政党的选举策略、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将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自2000年3月政党轮替后,“立法院”已日益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初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台海形势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性因素在增长,总体看,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在大陆,发展态势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有利。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并不甘心,随着岛内政治局势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2007年底第七届“立法院”的选举与2008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临近,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召开,台湾岛内以“法理台独”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台独”活动也将愈猖狂,“台独”活动在未来两年内铤而走险可能性不小。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22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呈现出选情较为冷清、蓝绿白三方争霸、充斥负面选举手法等特点。选举结果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民进党的“抗中保台”路线,展现出台湾民众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尤其是对2024年“大选”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党朝胜 《台湾研究》2005,(1):3-7,64
2004年,台湾政局紧紧围绕蓝绿两大阵营对岛内执政权和政局主导权的争夺展开,跌宕起伏,诡谲多变。3月份,陈水扁靠不正当手段取得连任,民进党政权得以延续,蓝绿矛盾更加激化;年底,泛绿在“立委”选举中受挫,“全面执政”计划落空,不得不继续面对“立法院”“朝小野大”局面。“急独”气焰日益嚣张,并在不少领域取得突破,但却在“公投”等问题上碰壁。  相似文献   

14.
以2005年8月“高捷弊案”爆发和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束为发端,台湾政局逐渐出现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最大变局,陈水扁执政开始进入“后扁时代”。引发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标榜“清廉、本土、改革”的民进党政府迅速沉沦,人民对执政者的为所欲为和无所不为深感困惑与震惊,并逐渐失去耐心与信心。岛内在2006年所兴起的反贪倒扁运动,目前仍未能引起人们对2000年政党轮替后所出现的岛内乱象的省思,民进党隐藏在“爱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旗号下的选举利益考虑和“台独”路线,显然无法产生推动其转型的内在力量。引发台湾政治变局的结构性因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主导岛内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5.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台湾政局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郁 《台湾研究》2002,(1):20-25
2001年是台湾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依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岛内朝野之间争夺政局主控权的斗争十分尖锐,逐渐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各主要政党围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国民党丧失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形成了“二大一中一小”的政党新格局。在李登辉的支持下,陈水扁逐步走出“朝小野大”执政困境,对政局的主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展望2002年,民进党当局将正式开始全面执政。但是,在“立法院”内朝野间的斗争与较量仍将十分激烈,被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北高两市长选举,将成为今年各主要政党全力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台湾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评述王升毛仲伟孙升亮1995年12月2日,台湾举行了“立法委员”换届选举。此次选举对于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这三个主要政治势力而言,是一次权力版图的重划,选举结果所导致的三党力量的消长,为台湾“立法院”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将...  相似文献   

19.
近来年,台湾青年选民逐渐成为影响台湾政治生态的重要政治力量,每隔四年,台湾就会新增150万张青年选票。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在2008年“总统”大选拥有投票权的年轻人超过400万,约占1700万张选票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至23岁新生选民约高达130万人。为此,青年选民对台湾选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执政权,都要争取青年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信任危机一直是台湾政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的信任危机问题不断加剧,2004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更是将信任危机激化到空前严重的程度。这种信任危机的激化不仅表现为在野势力和相当部分民众对陈水扁执政当局的不信任,它还广泛存在于岛内各大族群之间、蓝绿不同阵营的支持者之间,以及民众与媒体、媒体与“政府”之间。尤其是这次3·20选举所引发的信任危机造成岛内族群对立分裂之严重,对民众心理伤害之深,对岛内政治生态发展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和民众政治参与的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