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费膨胀和物价上涨是当前公众舆论界议论纷纷的话题之一。为了了解超前意识强烈、对外界反应敏感的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掌握动态性指向,1987年暑假期间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单独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集  相似文献   

2.
社会冲突视阈下的谣言行动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而谣言作为一种借助于非大众传播媒介的集体行动,它与社会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冲突的发生几乎都可以看到谣言伴随左右,它是社会冲突的前奏曲、导火线、催化剂,它伴随社会冲突的终止而销声匿迹。事实真相、信息公开、相互信任和公众理性是预防和扑灭谣言的"神奇秘方"。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一些社会意识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比如,目前利用公款吃喝的风气仍然比较普遍,对于这种现象一般群众都是深恶痛绝的,即使对于那些经常参人吃喝的大多数干部来说,他们也是很反感的,但是,这种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还有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现象、超前消费现象、职业选择时的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问题,对个体户和暴发户的偏见问题,一般群众对干部的成见问题,对物价上涨的恐惧或不安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4.
《奥胡斯公约》是目前为止对公众参与权保护最完善的国际公约,公约全面涉及了有关公众获得环境信息权、参与决策权以及诉诸法律的权利等内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其对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借鉴《奥胡斯公约》所确立的机制,我们应当明确"公众"的范围,确立NGOs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和环境知情权,赋予公众诉诸法律的权利,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蕴含了一种教育公平思想。教育不公平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作为政策的核心价值,是保证政策合法性、权威性的关键因素以及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标度。由于政策主体、客体及环境多重因素的作用,公共性缺失成为政策过程常见的现象,公共性缺失是对"公平、公正、公开"等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政策"公共利益"这一最为核心精神的背离,所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容的。因此,如何规范政策公共性是当前应予关注的问题。基于政策主、客体与环境在政策公共性缺失中的肇始作用,可以从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及制度环境三个角度着手寻找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导向无疑是构建符合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要求的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愈演愈烈的涉法上访等现象无疑揭示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及其裁判结果的强烈不满,从而使刑事司法的改革导向与公众诉求之间产生显在的冲突。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或许是我们过于强调刑事司法在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向度上的改造,而忽略了社会公众的认同。而社会公众一旦对刑事司法改革产生感情上的疏离,仅仅依靠刑事诉讼制度的完美设计不可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刑事司法改革获得最大程度的公众认同,缩小改革导向与公众诉求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隔障或壁垒,并由此引出一些文化误解与冲突,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围城"现象.从哲学上来讲,对文化围城问题可以从文化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角度来进行探索.如果说现代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则在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着一种非常深刻的"围城"问题."文化围城"今天具体表现在对于现代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误区,我们应当走出"围城",从而为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我们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众参与立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而在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关系的诸多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处乃是立法的理想目标,实现和谐立法一方面有赖于立法机关、立法者的民主精神,另一方面更在于公众的立法参与。我们应在公众参与立法实践与国家积极吸纳民意的良性互动中,努力推动我国公众立法参与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由一条渐进和持续的"中国式发展道路"而得以和谐、有效地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国目前失业的状况 失业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都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难题。实践证明: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任何国家要想完全消灭失业这种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尽量减少失业人数,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承受的适度水平,以免成为一个影响公众生活和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则是可以做到的。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1.
公众的"政府的话你也信?"是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表现。在分析公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和普遍形成归责于政府的习惯的基础上,指出"官方舆论"与"草根舆论"的话语交锋中政府话语权危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沟通不足的原因,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塔西佗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是令许多国家深感头疼的一个顽疾,控制通胀已成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与它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隔二三年到三四年,我们就出现一次经济过热,与之伴随的是物价上涨过猛。然后就紧缩,控制贷款,控制投资,随  相似文献   

13.
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论广义政治论的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义政治论的提出和逐步成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政治关系与政治现象之门,为我们思考政治问题供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广义政治论的若干基本原理中,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它是对传统的阶级分析原理的反正.可以说,政治的利益关系分析是贯穿广义政治论各个理论范畴的一根红线.具体来说,它包括政治起源的"利益"分析、政治内涵的"利益"界说、政治本质的"利益"揭示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自发改革、创新的产物,具有传统金融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既具备金融领域的固有风险,也具有互联网先进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而生成的新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应该坚持"非法律规范—行政法规范—刑法规范"的调整位阶,以保护金融创新为监管的出发点。对于致力于信用担保的P2P网贷平台,应该对其资金池引入第三方托管,不应一概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取缔。金融创新背景下,对金融管理秩序的垄断性保护失去了其正当性,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解释,应该以公众财产权益这一法益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下一阶段我国要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的前提与基础是"有法可依",地方政府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决定》特别提出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公众参与将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立法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英美两国在政府立法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实践较为成熟,值得我们关注和选择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公众的参与行为利于公共政策质量的提升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热点议题之一。笔者认为,在探讨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质量之间的关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谁来参与"的问题,因为在政策制定实践中已然出现了诸多由于公众"参与者困境"造成的政策质量低下的现象。鉴于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研究的缺憾,本文聚焦如何解决"参与者困境"的问题,从知识视角重新审视政策制定过程及界定公众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并对S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者进行分析,发现在确定进入政策制定过程的公众参与者时可以结合参与者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和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来进行考量,从而减少或避免"参与者困境"的发生,为政策质量的提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哄抢”、“中国式过马路”等“法不责众”现象的屡次出现与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背道而驰。“法不责众”现象不仅涉及到对公私财产权的侵害,更是落后法治观念对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阻碍的典型体现。“法不责众”现象背后的公众心理涉及到群体心理过程、从众心态理论,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并从法治的视角提出破解困局的相应对策,不仅对于破解哄抢难题、启发维稳有所助益,更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形塑中国法治文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无论是出于放贷等货币、资本经营的目的,还是出于自己生产、经营的目的,均可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公众"是指不特定人或者多数人。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所涉及的相关刑民交叉问题,应当区分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最美现象"彰显了公众的道德自觉。在由"最美"个体自主道德行为激发群体道德自觉这一过程中,蕴含了主体"需、知、情、行"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内在形成机制。培育公众道德自觉,应加大民间"最美"发掘力度,激发公众向善潮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传播"最美"精神,唤醒公众的道德反省意识;开展"最美"道德实践活动,加深公众的道德情感体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倡导地方精神文化,增强公众的道德认同意识;缔造和谐道德环境,提高公众的道德行为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公众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新时期迅速发展壮大的公众舆论给我国舆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确处理两大舆论场关系,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与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负面影响,增强它的正向功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