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需要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多元”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建构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基础,因此,对台湾原住民族身份的确立问题、平埔族的原住民族身份问题和少数民族身份的国际法保障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既有助于大陆加深对台湾原住民族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助于在法律层面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必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永胜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汉代以来就是“西南夷”各族群的世居之地。由于明代洪武年间采取“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和实行屯垦的卫所制度,内地湘、赣等地大批军士被“调卫人永”,因而永胜县目前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主要有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壮族等。被划归彝族支系的他留人,主要聚居在该县东部的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玉水、营山、双河等村,1954年民族识别时统计有他留人2178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乡有他留人4562人。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滇西通往四川凉山的唯一通道,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构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的根由是借鉴某些国家民族融合的经验,结合我国各民族在辛亥革命中团结对比的实际提出来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最大最文明最具有同化力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合众共志达到和谐大同;措施是把民族工作纳入《建国大纲》、《十月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4.
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费孝通先生当初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逻辑基础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的牢固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族际通婚是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与文化融合,而且还反映民族关系深层次的问题。里排壮寨是一个有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互婚的小村寨,其族际通婚具有族际性、普遍性、多元性、原始性四大特点。文化的适应与融合是族际通婚家庭婚后生活的主旋律,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8.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出:从内在意蕴来看,“四个共同”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四个与共”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大统战工作格局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局性意义。为应对来自经济、网络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艰巨挑战,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夯实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视网络新媒体传播作用;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的“铜墙铁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既有凝聚力、又具包容性的超大现代国族。面对不同历史阶段和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方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表现为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整体解放,对内寻求各民族的平等联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迁,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合力和张力呈现出平行发展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大为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理论内涵和建设逻辑。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开拓国家、民族、国民、国际关系四个维度。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历史形态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也是助力该群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认知、意向、行为、情感四个维度,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同时,本文还从网络空间、现实空间两个场,探讨在新生代海外侨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福街现代"商人部落"生存发展以及最终合法化的田野经验展示,传统宗法社会中"群"之不张的的离散状态,在中国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开始了从"细胞化"个体向微观政治共同体集结的合"群"过程.福街草根民间商会虽然游离于相关法规之外,但获得了地方政府与民间社会广泛认同;它从最初的"血缘共同体观念"出发,开始了集体的政治共同体行动;并越过滞后的民间组织相关法规边界,在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过程中积累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纵古至今的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的汉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段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内迁胡族统治者在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本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不断汉化,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加速其社会进步的进程,进而也奠定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社会成员意识层面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旨在将存在于观念层面的主观意识转变为现实层面的客观存在,必须依赖科学的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路径进行推进.本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基本内容纳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国家民族主体政治保障。正确把握该创新理论,需要全面总结和分析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全面性,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根本性,从而为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个体民族意识健康发展,抑制狭隘的民族情绪,纠正主体民族偏差意识;警惕跨境民族政治化意识,澄清中华文化模糊化意识,深化全体中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和认同的长远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期,受互联网文化和西方价值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文化上对认同何种文化产生困惑,文化认同面临困境,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因此需弄清楚文化认同内容,明确认同何种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指明文化认同方向,解决文化认同上的困境,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纠正文化认同上的错误认识,抵制“普世价值”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优秀文化,利用红色资源,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渠道加强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建立在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和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上的历史文化基础,建立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现状和民族工作中"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的现实发展要求以及"八个坚持"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路径原则。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坚强有力领导;坚持团结奋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