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它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广大群众对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卖国反共政策强烈不满的情况下,从国民党营垒中冲杀出来的一部分进步势力发动的抗日反蒋爱国运动。事变发生在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领导下,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公开宣布抗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3,(11):31-34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口号是:抗日反蒋。西安事变的发生,促使中共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审时度势,毅然改抗日反蒋为联蒋抗日,中华民族这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虎门南栅乡桐园坊。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年参加江西讨袁二次革命。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担任最高指挥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是福建事变主要领导人。解放后,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他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不断追求光明与进步的政治情操永远为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4.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学良便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告知蒋介石等被扣留,电称“兄等有何高见,速复”。毛、周接电后,当即便复电张学良,“恩来拟赴兄处协商大计”。蒋介石自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死于蒋介石之手;并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打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红军抗损大半。直至西安事变前,在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计划向前推进一大步的危急关头,他仍强令张学良、杨虎城车部“剿共”,并将摘系部队约对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以便随…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第三党黄琪翔、国民党李济深,以及其他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云集福州,举行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这次事变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当蒋介石调集重兵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时候 ,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武装侵略中国东北 ,开始了独霸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长期蒙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耻辱的中华民族 ,这时更加痛感亡国惨祸真已迫在眉睫 ,迫切期望南京政府对日宣战。但是 ,南京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日本的大举侵略面前“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节节退让 ,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 ,无所顾忌地把侵略战火烧到长城内外、大江东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要救国 ,必须抗日 ;要抗日 ,必须反对蒋…  相似文献   

8.
两广事变与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史学界对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但大多忽视将两广事变与“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联系起来作历史考察。笔者认为,从两广事变发动之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十分关注,并将其作为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契机,从支持事变发动到促成事变和平解决,中共完成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探讨两广事变与党的“逼蒋抗日”方针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口号是“抗日反蒋”。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促使中共在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审时度势,调整方针,毅然改“抗日反蒋”为“联蒋抗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促使下建立的,它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决定成败的重大意义。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制定的,它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依次递进的三个形成阶段。然而,它的制定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932年10月15日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此时已偏离潮流、转向托派的陈独秀在上海岳州路永兴里11号被上海租界总巡捕房逮捕,从此开始了5年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陈独秀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令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党史学界认为中共中央对蒋政策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与上述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对蒋政策转变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抗日反蒋——联蒋抗日的探索——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13.
苏联史学界曾一再对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进行指责,说这次会议的决议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违背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共瓦窑堡会议既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精神,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反蒋抗日”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针。就其起始 ,一般多说起于九一八事变 ,认为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即提出“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1。事实上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是“打倒各派国民党”,“反对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的“下层统一战线”。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共已提出和实施“反蒋抗日”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反蒋抗日”和“下层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在 9月 2 0日、2 2日、3 0日相继发布了 4份重要文件 2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国民党”等口号 ,号召…  相似文献   

16.
散木 《党史博览》2012,(5):41-44
徐名鸿(1897~1934),字翱翔,广东丰顺县人.早年在家乡读书,1912年随父亲赴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此后,他又随父赴北京,在20岁时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9年8月毕业.读书期间,徐名鸿不仅刻苦学习,而且思想敏锐,积极探索救亡和振兴国家的道路.他迅速接受进步思想,投入新文化运动,进而广泛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成为当时北高师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人物.他曾发起和参加了五四青年进步社团之一的工学会,并随会员一起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不久,又与北高师的同学匡日休、周予同、董鲁安等将以“半工半读、泛劳动主义”为宗旨的工学会改组为以“普及教育、改造社会、救国自强”为宗旨的平民教育社,并创办了《平民教育》杂志及讲演社等.毕业后,他因表现出色而留校担任国文系助教兼师大附中主任.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1月,蔡廷锴,陈铭枢等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内部分反蒋势力和在野党派,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 (简称“闽变”),在福州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对于这次事变,中共实行“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犯了严重错误。但这个错误从思想理论上到组织上同共产国际都有密切联系。而迄今为止的党史教材及有关史书论及此事时,对共产国际所起的错误作用仍很少提及,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正当蒋介石调集重兵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开始了独霸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20.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