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三国归晋后,政局趋于清平,思想趋向儒教,激发了文人的政治热情和创作欲望,西晋文坛出现了被文学史家叹为“文章中兴”的太康文学。由于魏晋是承平受命型的改朝换代,太康文学从而呈现出清英绮靡品性,流露出进取与浮躁之气,同时,它在诗赋体格的继承与革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它逆承正始而弃其玄默,远祧建安又蜕其梗概,宋齐梁陈文学皆是对太康之清英绮靡的继承与发展。钟嵘的“文章中兴”说,成于对汉后600年来以五言诗为主的诗赋创作的宏观考索,是文学史家与批评家富于理性的卓识与创见。  相似文献   

3.
罗江文 《思想战线》2003,29(5):134-137
在对已见著录的8000多条两周金文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两周金文韵部与《诗经》韵部作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金文用韵与《诗经》用韵大体相似的结论。王力先生认为《诗经》韵部29部,冬侵为一部,冬部是在战国时期才分化出来。而金文冬、侵都未发现独用例,从二部的统计数字和冬部与东、阳、耕、侵诸部合韵的情况看,冬部似应独立,所以金文韵部应为30部。  相似文献   

4.
论《阅微草堂笔记》的诗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求索》2011,(7):200-202
《阅微草堂笔记》虽是一部以论理见长的文言笔记小说,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这一特征既表现于小说的叙事话语中,如叙事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诗赋作品、运用"诗笔"来叙事等等,也表现于作者对诗性人格的构建与追求上。《阅微草堂笔记》诗性特征的存在,与作者纪昀对诗赋的热衷及在诗歌方面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巴金创作的内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构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巴金作品的内在结构,会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他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被阐释着,从而可以归结为不同的逻各斯中心:光明/黑暗、爱/憎、挣脱/束缚。其中挣脱/束缚是其作品最深层的内在结构,是巴金一生信念的体现,赋予其作品以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意味。唐、宋驱傩活动虽然上承汉制,但娱乐成分已逐渐浓厚,可以说傩戏乃唐、宋岁时节令中颇为特殊的一种游艺活动;而宋代崭新的驱傩仪式,更推动了傩戏的发展。诗赋之介入傩文化,不仅使雅文学与俗文化相结合,更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歌舞喧腾的傩戏场面,傩文化拓展了诗赋视野,扩大了诗赋素材,更呈现出特殊的时代风貌。因此,本文拟参酌文献史料,爬梳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藉由其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呈现唐宋诗赋中傩文化之书写状貌,并肯定其民俗传承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春燕 《求索》2011,(5):185-187
陶渊明所创造的诗歌意象,不仅与其人生轨迹"同构",亦与其内在的人格精神"同构"。陶诗意象具有独特的情感指向性与象征意义,究其实质乃是魏晋士人玄学人格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色,对后代文士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递嬗的这个环节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不仅当时的知识阶层在价值观点、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趋向与风格,而且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个环节中也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调整。魏晋文化的内核是玄学。李泽厚认为玄学即庄学,他是基于二者都想从摆脱人际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的角度来讲的。闻一多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一到魏晋之间,  相似文献   

10.
安然 《台声》2004,(Z1)
上次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摄影展——《台湾乡土风情猎影》失之交臂,事后曾为此惋惜不已。所幸这次将展品结集在台海出版社出版,便有了去年夏天在我办公室与谢震隆先生一次言简意深的交流。行将付梓之即再品谢君高论和作品之韵,又有所得。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心境和多元化生存方式,使人们越来越难发现自己身边的恬美。而一般来说,高雅的艺术都有比较精粹的形式,恰恰是这种形式阻隔了大众的审美。谢震隆先生成功地突破了这种阻隔,用独特的光影语言,把一般人性的平静与幽雅,随着渐行渐远的历史呈现出来。他的作品从一个高度存在出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516首古体诗和58篇韵文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和韵文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8)
正独创中国山水画"五韵"学说作品被誉为代表当代山水画最高水平山水画作品将影响中国画坛未来一千年今天,他位列中国当代画坛山水画榜首;他被刘大为誉为代表当代山水画最高水平;他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中作品拍卖最多、最高者;他的山水画作品将影响中国画坛未来一千年;他是唯一在世便被成立艺术研究院的画坛巨匠;他独创山水画"五韵"学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千年山水画的风骨神韵……他就是大土三阳,本名李晓辉,字孝回,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今春伊始,艺术界并再次为大土三阳举办作品精品展。3月18日,"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和扬弃、分工概念的使用和深化,都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逐步深入。基于新的历史观,马克思具体区分了广义与狭义市民社会,历史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4.
刘石泉 《求索》2011,(3):173-175
东汉的论体文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后汉书.文苑列传》详细列出了二十七位作家的作品体裁和篇数,其中大多数作家都创作有论体文,并以擅长著"论"见称。东汉论体文的繁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体文的地位明显提高,作家队伍和作品数量都远超过前代;二是论体文的题材非常丰富,有讥讽世俗的讽论,有指切时要的政论,也有探究经学的文论。东汉论体文以其独特的成就在西汉论体文和魏晋论体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东汉的史料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弃官”现象的记载,其表现多种多样,有为孝、义而弃官,有不满时局而弃官,还有逃避惩罚等而弃官。对于这种特殊现象,将它与西汉和魏晋相比,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几个层面来分析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罗筠筠 《人民论坛》2022,(22):126-128
中国古代史上关于人的外貌审美的历史变化,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全民的审美共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人的外貌之美相当重视,形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特点,基本是先秦时期的结实健康,两汉时的细腻柔弱,魏晋六朝时的自然飘逸,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以后纤瘦妩媚,但都很看重内外兼修。对于外貌审美,我们的探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上,而应该明白,在外貌审美上存在天然与修饰、外在与内在、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谈是魏晋时期盛行的社会风尚,清谈之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谈在魏晋时期经历了正如清谈、元康清谈和东晋清谈三个发展阶段。魏晋清谈对当时的文教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纪宇主张"以诗韵振兴诗运".他提出韵是"汉字的魂魄","是同声的组合",诗韵体现了汉语的特色与规律.在诗歌用韵问题上,他的创新是大胆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彝族古歌是彝族人民用彝语传唱、内容古老、符合彝族诗歌格律且嵌合于生产生活祭祀娱乐活动中的彝族诗歌。彝族古歌至今仍“活态”传承于彝族民众生活中,为地域文化持有人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养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论文从彝族古歌的歌词韵式、行文特色、结构特点探讨彝族古歌的诗学意义,认为彝族古歌有着自身的格律和创作规律,句首韵、句间顶韵、句内韵、句尾韵和赋、比、兴等修辞手法的交替使用,五言三段式等较为固定的结构,使古歌唱诵起来朗朗上口。优美的韵律,婉转动人的曲调,提升了古歌的感染魅力,为彝族诗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14)
正7月9日,2017年中国设计原创奖"陶·品"陶瓷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杭州良渚梦栖小镇举行。大赛自2016年1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2000余件参赛作品,共有43件作品脱颖而出。本次参赛的台湾作品中不乏精品,其中苏保在的《韵动》以及邱奕志的《曜变三杰—耀星、极光、祥云》获得广泛肯定,分获大赛银奖与铜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