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西 《新青年》2004,(2):42-43
"你有几个男(女)朋友?"这是社交场合的新忌语,就如同女性的年龄,男性的收入一样,是不能轻易打听的.不少"精品女人"在感叹"好男人都已婚"后,开始务实地进行恋爱,狡兔三窟,脚踏两只船,不要承诺,要的是比较,是分享,是"爱就爱了"!做别人婚姻的第三者很麻烦,很可耻,但"抢"别人的男朋友则似乎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竞争年代,只要还没有被注册的男人,都可以追求,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婚前第三者"--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2002,(3):43
1我一本新书的名字,就是对不起我爱你。爱,不仅仅是情商的一部分,是种能力,其实也是一种修养。爱,很多时候,是让对方舒服的,但也有不爽、不愉快的时候,甚至是伤害。对别人的爱,请说“谢谢”;爱他人,请说“对不起”,因为你给人家添麻烦了,有这可能。记住了这条爱情礼貌用语,才会让你明白,“爱谁”不是一句“只要喜欢就好”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给多疑号脉     
肖峰 《新青年》2004,(3):38
老师:不知为什么,我对同事、领导和朋友都爱猜疑。别人对我本来一个很自然和正常的言行,我却偏偏要胡猜乱想半天,老怕对方有什么别的动机。结果好多都和我渐渐疏远了。您说我为什么那么爱多疑?  相似文献   

4.
小荷 《新青年》2004,(7):24-25
和她最爱的时候他说,你说爱情能永恒吗?她说,是的,我会永远爱你。那时他们已经论及婚嫁了。他开玩笑说,那我们就再去试着爱别人,看看我们是不是还能爱上别人,这也是对我们爱情的一种考验。如果考验通过了,说明我们的爱是永远的,是刻骨铭心的,如果我们变了心,我们就不是真爱。他  相似文献   

5.
烦你没商量     
为止 《新青年》2002,(10):33
别人手机都换到第N代了,我却只能望“机”兴叹。我这人挺阿Q的:没有就没有,耳根子可清静许多,加班之类的麻烦事儿也可避免。总不好意思拿出CALL机——怕寒酸。每天开着除了车铃不响其它都响的两轮房车,看着别人沟通无极限的潇洒,幻想着拥有自己的汽车、房子……希望是很遥远的.而生活必须要你现实地去面对。“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相似文献   

6.
轮椅     
我告诉别人我是残疾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没什么,他们都能接受.因为我看上去并不像残疾人,所以自然有许多人会觉得这很奇怪,我怎么会是残疾人呢?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反应都非常好,可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在他们听说我是残疾人后,看上去好像有一些歇斯底里,他们对我做了做鬼脸,就转身不看我了.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青年》2002,(3):24
雪最大的日子,郭峰在“百花深处”的录音棚忙着录他的新专辑《郭峰·全部》。这个录音棚的样子也和胡同相符,沙发和墙纸都显出年头久远的沧桑陈旧,却是众多音乐人们赶超时代的“音乐制造厂”。依然是十年如一日的长发,依然是平静如水的表情,没有歌手的招摇张狂,说起话来充满策划人的条理和音乐人的浪漫。从《心会跟爱一起走》到《抛动红丝带》,他的歌几乎没有一首失败的,所以才有了这张《全部》。“音乐是要传递情感的”,他说。这本来就是一张定位很新的专辑,《消失》、《悬崖勒马》、《自作自受》等作品就像现代人的情感故事,风格还是郭峰一贯的唯美,表达的完全是身边的人群变化和他心里追求的东西。《悬崖勒马》中“爱是悬崖,情是骏马”这种独特的感悟,也许只有郭峰才可言说。  相似文献   

8.
Lis是个勉强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校学习时成绩平平,从未拿到过奖学金,人长得也很不起眼,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许多都有了称心如意的异性朋友,甚至有的已经结婚了,而我却无人问津。不如别人的心理使我没有勇气与人交往,更不敢到外企公司应聘,这样活着真没味道。您说我该怎么办呢?陕西梁洪梁洪朋友,你好!你虽然说了自己的许多情况,但我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全盘否定自己。什么“勉强毕了业、成绩平平、长得也很不起眼、无人问津”……这一连串的“贬词”构成了你对自我的评价。人对自己的概念与人的行为模式构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圈…  相似文献   

9.
肖峰 《新青年》2007,(1):44
我是个上高二的学生。一天我听老师说学校要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就想报名参加。可好友劝我说“:你看咱们班那么多英语好的同学都没参加,你却去报名,你不怕别人说你逞能和自不量力吗?”听她这么一说,我放弃了报名的想法。另外我想既和女生发展友谊,也和男生正常往来。所以爱和男生  相似文献   

10.
红颜非祸水     
细雨:我以前是个很快乐的女孩子,可是自从我步入高二以来,我一下子就沉默了,我越来越不信任周围的一切,包括友谊。我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尽情地去笑、去说了。其实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他今年快60岁了,在他的眼中,漂亮的女孩子都是“祸水”,他尤其爱说的话是“红颜祸水”。每当语文老师讲课时,一提起漂亮的女孩子,他就会用那种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们班那几个长  相似文献   

11.
兄弟姐妹8人,她在家中排行老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类人,再加上别人总说“小秋在这些孩子中长得最丑”,让她感到非常自卑。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去看杂技。她也闹着要去,父亲很不高兴地答应了。但她没有看出来,仍兴高采烈地跟在了后面。看完杂技,父亲买了两块西瓜发给两个妹妹。父亲是铁路职工,每月工资50多元,应该不差她的那一块西瓜钱。她很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能跟着去玩就满足了,也没表示不同意见。但回到家后,父亲竟然笑着对她说:“小秋,告诉你妈妈,西瓜甜不甜?”…  相似文献   

12.
细雨:你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有很多的朋友,性格也很随和,可朋友们都说没有个性,到哪儿都是“好好先生”,说俗一点儿就是到哪儿都像一滴水珠,很就能溶入到人潮中去。眼看着我就要面临着毕业和择业,我真害怕因为自己的没有个性而失去找到好工作的机会。请细雨姐姐告诉我,什么才是个性。最后,祝细雨姐姐天天快乐!阿艳阿艳:你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能够跟别人有所区别,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个性并不鲜明,因而大多数人都是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事实上,没有个性,你就不会有特殊的人生成就。什么是个性呢?…  相似文献   

13.
爱情花开     
文四 《新青年》2004,(3):17
上大学时,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孩。我固执地认为那些爱情诗人全是为了骗稿费,而那些喝醉了酒张口就是爱你爱你的流浪歌手则全都语言贫乏,让他们停止使用“爱你”他们将全军覆没于哑巴。老乡李之湄不像别人那样认为我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但她每天给我上课以证明她和她的王子是特例,他们遭遇的是真正的爱情。我嗤之以鼻。心想毕业以后才会见分晓,就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真正的爱情是能经受得住毕业的考验的。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2007,(4)
M:你好!我一直想成为别人脑袋里的虫。因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别人。虽说言为心声,可是人总有言不由衷的时候。在国内,我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在国外,我更想知道老外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虽然也同他们在一起交谈,可是,总还有一种人心隔肚皮的感觉。据作者调查,他发现中国人和意大利人非常相似,都热爱家庭、爱热闹、爱吃面条、爱在公共场合大声  相似文献   

15.
叶莎  张驰 《新青年》2002,(12):14
■送给我一瓶浴油,曲形的玻璃瓶中浸泡着一株柔弱的小草,十分精致,他笑得很神秘,说了一声“猪,你生日快乐”,就跑了。晚上,洗完澡,打开那瓶浴油抹了一身,静静地坐在一片香气中,让思绪沉醉。他是出色的,优秀的,别人这么评价的,客观地说,这些都是实情,但我从不承认。从小,妈妈就教导我:“看看,隔壁的弈文又——”至于又怎么了,无非是得奖了,受表  相似文献   

16.
晓颖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她心直口快,有啥说啥,因此得罪了周围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她认为心眼小的女孩。结果,晓颖觉得她们总排挤自己,不动就对自己说“你太小,不懂事,不和你说”之类话,弄得晓颖非常生气,也常常感到非常的孤立。你看,因别人说你“太小、不懂事”,就异常气愤那么晓颖是否清楚自己说过的一些话,会给别人带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男人喜欢好看的,女人喜好听的”。实际上,就我们这些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还都不具备着十分的自信,我们挺希能从别人的言谈话语中,获得点肯定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招聘     
广州著名的外资企业“爱芙丝”化妆品公司要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报名参加应聘的有1000多人。经过严格的笔试和能力测试,赵杰、刘伟、张诚3个小伙子脱颖而出。论学历、才能、外语水平甚至长相,3个人都难分伯仲,到底谁能“执牛耳”,就看这最后一关,与总经理史密思先生的面谈了。坐在豪华的会议厅里,3个人都紧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人确乎很喜欢研磨事情的真相,证据是他们很爱“掰扯”。“掰扯”是东北独有的语汇,通常的解释是“讲道理”,如“咱俩掰扯掰扯,看看到底是谁的不是”。显而易见,“掰扯”的意蕴要比“讲道理”有味道得多,其内里含有浓烈的情绪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美丽     
马晓 《新青年》2002,(5):29
“是因为美丽而沉默,或者沉默美丽了美丽”,田蕾和田静最像的地方除了漂亮之外,是她们都不爱说话。说起小时候的妹妹,姐姐田静开心地笑了:“她小时候,很不听话,我总打她。”妹妹田蕾说:“姐姐比我大3岁,小时候总管着我。”  相似文献   

20.
很爱很爱你     
曾琦 《新青年》2002,(10):22
如果一个人的初恋沉闷而冗长,不知算不算很奇怪。高三的时候,别人还忙得昏天黑日,我父母就早早地替我办全了出国手续,只等我领到毕业证Go to美利坚了。我们班上有个人称大P的男生特能说,一般播音时间是早自习“体育快递”,课间插播“时政要闻”,午间休息“评书连播”,晚自习“Classical Music”,可每次考试他总有本事晃晃悠悠蹭到前几名。班主任拿他没办法,只好让他在最后一排和我这个“逍遥人”一起“任逍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