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五谈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陈登才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完成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实行“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2.
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这一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一国”,就是指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就是中华  相似文献   

3.
1997年将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极不寻常的一年,从7月1日零时起,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的顺利回归证明:“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构想,也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极高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按照“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后,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共存,这将大大加速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目前,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香港已发展成一个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的中心,是祖国大陆走…  相似文献   

4.
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白素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它从大陆和台湾及港澳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从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的形势出发,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大...  相似文献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这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创造”。在理论上,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它不仅是祖国统一的最佳实现途径,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一国两制”构想是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情况提出来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壮大,国际局势走向缓和,尤其是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政治体制陈道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  相似文献   

7.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经百年殖民统治的香港宝岛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内外炎黄子孙莫不为之兴奋激越,欢呼雀跃。欢庆之余,人们莫不称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莫不赞成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一国两制”以它的中国特色将永载史册,它深长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愈益清晰地展现。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一国两制”构想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  相似文献   

8.
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完成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目前理论界还众说纷纭.我认为,“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实事求是”.一些同志在论证“一国两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重大意义时,不能从根本上奏效,都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件大事。香港回归祖国,是我们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香港回归祖国,必将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  相似文献   

10.
陈健 《理论导刊》2001,(6):33-34
邓小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构想通过“一国两制”的形式提了出来,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事物。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中国特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提出来并成功地运用,除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外,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识基础,而这种文化意识基础主要通过邓小…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有着东方“蒙特卡洛”之称,离开祖国已长达442年之久的又一颗南海明珠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的又一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沐浴着“一国两制”的阳光雨露诞生,外国人管制中国土地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这是继香港97回归之后的又一件民族盛事和世纪盛事。澳门的回归,同香港的回归一样,是“一国两制”结出的硕果,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上写下新的一页。一、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侧的…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的历程。然而,共和国的领袖们并没有忘记,香港、澳门还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下,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50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探索并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成功实现香港回归祖国。现在澳门也即将回归祖国,这标志着西方对亚洲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彻底结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我们赢得了无比自豪的历史光荣,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努力,我们必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三代领导人的战阳图存祖国统一是中…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构想的辉煌胜利●本刊记者姚晓娜香港回归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这不仅洗雪了我们民族的百年耻辱,实现了我们民族的百年愿望,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标志。它表明“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一国两制”论的深刻启示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论,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战略方针和基本...  相似文献   

15.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一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鉴于主张“台湾独立”的人上台执政,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竭力推行“非中国化”,因此,是坚持和平方式还是采取武力方式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常常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和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的高度,从台湾岛内的政治状况和两岸经济关系的实际出发,从美国对华、对台政策变化的特点出发,来思考祖国统一问题,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论曹军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一个真正统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的战略决策。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结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尽管指导思想是“武力解...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贾建芳珠还神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邓小平同志首倡的“一国两制”构想的第一个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祖国怀抱,是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两件盛事。它标志着近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同时标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理论变为现实。从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到澳门回归,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整整走过了二十个春秋。这期间“一国两制”构想经历了形成、发展、实施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这一构想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发展才是硬道”是邓小平著名的科学论断。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到发展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问题以及“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问题.都是以发展为核心展开的。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邓小平首先肯定的问题.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问题。邓小平依据“解放思…  相似文献   

20.
一、海外统战工作与祖国振兴海外统战工作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一步开展海外统战工作,是推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