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和非功利性:科学、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和态度 ,是科学工作者意志、信念、气质、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的总和。科学是关于理性的学问 ,本质是求知而非求利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建制 ,其宝贵价值更见之于科学精神 ;科学内含“自觉的意志”与求真求新的理性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是全社会所必须具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后发国家进入科学全球化的两个困惑——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面向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全球化更加凸现,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公民的科学素质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与地方性的碰撞近代以来的科学及其传统是从西方世界兴起的。关于科学的形象和信念,长期以来是以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为基本的前提和假设。“科学无国界”便是这种基本信念的简洁概括。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科学进行研究的种种理论探讨,大多是奠基在这种基本信念之上。例如,默顿关于科学精神气质的著名概括中,“普遍主义”便是名列首位的。按照普遍主义,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社会学中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遭到理论界的批判而陷入困境。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默顿规范与大科学时代运行实际相背离以及与大科学观相冲突。默顿规范日益呈现出固有的缺陷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适应大科学时代的新规范。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朱汉民 《求索》2014,(1):26-31
“精神气质”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两个层面涵义。学者们往往以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精神气质”概念,来表达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地域化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推动了一大批兼有劲悍民性与道义士气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明清以来,湖湘士人以十分鲜明的精神气质,而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敬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同时是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的建构;湖湘文化的区域特质,特别体现为湖南人在精神气质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由于科学对独创性规范至高无上的看重,以及科学的公有性、非牟利性规范的共同作用,加上科学奖励制度的引导,科学发明的优先权问题便浮出台面,成为科学共同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议题.默顿对此有细致的研究.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如果科学建制把重大的价值仅仅放在独创性上,那么科学就可能比现在更加重视承认优先权的重要性."默顿发现:"关于优先权的论战绝不是什么科学上的稀有的和例外的情况.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经常发生的、有害的和丑恶的,它实际上成为科学家之间社会关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在科学史上也有个别的宽宏大量和谦让的例子,然而经常性的优先权之争具有很大的影响,给君子之举投下巨大的阴影.  相似文献   

7.
建议把会议主题“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中的“精神”二字去掉,“注”改为“融”字(“精神”一词让人担心要把我们的文化彻底改变,“注”有强制、单向的感觉,二者恐怕均不太符合当前科学普及的发展趋势),叫“将科学融入我们的文化”就显得不那么过于强势.  相似文献   

8.
“个性”其实并不是施政的要件.它的价值.远远比不上科学精神、民主作风.而后者.不应该是官员的“个性”,而应该是官员的“共性”。许多中国官员长期以来所缺乏的,也并不是“个性”,而是科学精神,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9.
<正>在默顿学派看来,获得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自我运行的动力机制,而科学奖励的本质就是来自“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同行承认。这种承认,对于一个科学家个体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最好的奖励。每到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揭晓时,相关话题总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话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把握科学体系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杨春贵(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范畴和原理所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对每一个原理(1)都要历史地...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表明:传统知识社会学、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渊源;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二战后科学霸主地位的确立、“大科学”观念的形成、“反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2.
鲍宗豪 《学习与实践》2009,(12):122-13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对当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关注,与21世纪以全球化为支撑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纪的到来相关。全球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金融、贸易,更要培育全球城市的精神文化,这是由全球城市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表征。在不同特质表象的背后,全球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共同特质,其基本内涵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都处于较高水平;(2)文化产业十分发达;(3)拥有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具体又表现为全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文化艺术、一流的文化环境、一流的市民素质。与之相对照,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达到全球城市的水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高旗燕  王军 《当代广西》2010,(7):F0003-F0003
2009年,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柳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柳州市党委、政府的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总要求,以“推动转型创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36字”方针为载体和抓手,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中国的宏伟事业,将它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一转变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但前景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之所以对前途如此充满信心,就在于科学发展观既具有完备的科学品质(真),又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善);同时它内涵丰富深刻,形式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严密,具备数学的普适性、简洁性、严密性,蕴含着数学之美的气质;它内含“和谐”元素,它的展开,  相似文献   

15.
寻求理性与价值整合的可能陈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图书情报中心讲师)20世纪是哲学理论体系多元颌顽、异彩纷呈的世纪,但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本世纪人类文化精神建构的种种无奈,以及人类对世纪末科学与技术造成的对“社会病”的困惑中,却表明有必要在...  相似文献   

16.
该书《中译本前言》介绍说 :“本书作为默顿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 ,收录了他从 2 0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初的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即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社会学思想的这一特征。一方面 ,默顿强调理论研究应具有经验取向。”“另一方面 ,默顿十分强调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默顿社会学研究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研究问题的多样性。”“通过本书我们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默顿社会学理论思维特征 ,而且本书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研究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处理社会学知识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 ,无疑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作者中译本序言》说 :“在本书中 ,…  相似文献   

17.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新形势下我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为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的引领作用,推进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今日浙江》杂志社、中共鄞州区委决定联合举办“鄞州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 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时,就曾经公开声明:“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是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第86页。)这种彻底革命的批判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论。列宁也为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个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批判性,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邓小平理论开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