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维义 《中国减灾》2012,(19):52-53
救灾工作是民政部门救助困难群众的传统业务,为了开创新形势下救灾工作新局面,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全面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近几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在完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从八个方面做了一些摸索和探索。一、加强灾害应急预案体制建设。滁州  相似文献   

2.
访泰三得     
2012年6月中下旬,受亚洲备灾中心邀请,民政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代表团一行4人到泰国考察学习灾害应急救助和社区防灾减灾的经验。进城市、下农村、入深山、赴海疆……代表团仔细考察了泰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方方面面,收获良多,在此与防灾减灾救灾战线上的读者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3.
访泰三得     
2012年6月中下旬,受亚洲备灾中心邀请,民政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代表团一行4人到泰国考察学习灾害应急救助和社区防灾减灾的经验。进城市、下农村、入深山、赴海疆……代表团仔细考察了泰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方方面面,收获良多,在此与防灾减灾救灾战线上的读者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4.
卜风贤 《中国减灾》2008,(11):28-30
中国古代灾荒防治思想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异同,基本可分为灾害防治思想和灾害救助思想两部分。过去灾害史研究存在一种偏颇认识,即把灾害救助思想视为消极救灾思想。而把灾害防治思想作为积极救灾思想。但从现代灾害科学系统减灾的观点来分析,所谓消极救灾思想并不符合灾害史实,也与减灾系统工程理论相悖。消极救灾思想的提法应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18日,山东省威海市台风灾害预警及应急救助综合演练在威海和荣成两地举行。此次演练是在山东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指导下,以台风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救助为背景的市、县层面的综合演练,其目的是全面检验基层救灾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04,(1):15-17
2003年8月18日,陕西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该预案从灾害预警、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灾害救助应急反应、备灾等多方面对救灾工作作了规定,对各地救灾预案的制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8月4日,湖北省民政厅在武汉举办了全省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的166名灾害信息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丰富,不仅学习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交流学习了2017年灾情管理系统操作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统计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中国·黑龙江2015年11月19日,黑龙江省民政厅与韩国国会安全行政委员会代表团在省救灾指挥中心举行了减灾救灾座谈会。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蔡炳华代表省民政厅介绍了全省防灾减灾工作情况。双方就减灾救灾指挥体系运转、灾害预警体系、灾民救助、黑龙江:民政厅与韩国国会安全行政委员会代表团交流减灾救灾经验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救灾救济司按照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要求,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使救灾救济司与减灾中心的工作密切结合,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创新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完善,主要得益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工作这个中心,我们不断健全工作体制,完善工作制度,从而推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全面创新。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同时赋予其承担减灾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的职能,国家的灾害应急救助协调机制得到全面加强。与此同时,国家减灾委员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18个院士  相似文献   

13.
李军 《人民论坛》2020,(8):142-144
中国自古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防备和救助体系,包括监测雨雪粮价、仓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灾害奏报与政府救助等。同时,广泛的民间救助也对古代社会政府救灾形成重要补充。历史上丰富的救灾备荒制度给予我们今天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明锦 《中国减灾》2005,(11):44-45
就在举世震惊于“卡特里娜”飓风、南亚地震浩劫的同时,两场重大国际救灾行动在两个大陆迅速展开。这两场救灾行动不仅成为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当时的举国要务,而且牵动了全世界人们的心,同时也全方位展现了当今国际重大突发灾害救助的全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减灾安居工程、冬春救助的推进实施,贵州全面增强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应对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全面建立了灾害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灾害紧急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而对发生突发性灾害地区快速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援助过程.实施灾害紧急救助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继续发生的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危害的损失.随着"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的树立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救灾工作的重点将由灾后救济为主转向以灾害紧急救助为主,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应对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民政厅邱智宽认为,救灾是一项牵涉面广,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性政府工作。如何综合协调好有关部门,对灾害救助作出快速反应,下一步的思路应该是:1、加快制定救灾预案,由政府颁发实施,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救灾工作中的职责,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能力。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救灾通讯网络建设,研究制定灾害损失情况核查评估办法,不断提高报灾的及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8月7日,黄河洪水灾害应急救助演练在陕西省大荔县举行。本次演练是近年来第四次全国性的洪水灾害应急救助演练,演练过程是在实战背景下,主要突出救灾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扎实细致安排灾民生活的特色,即:在有限的时间内,紧张而有序地组织灾区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同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围绕灾民所需,重点保证灾民的食、住、衣等问题,使灾民在安置地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尽量不受颠沛流离之苦。这次黄河洪水灾害救灾应急救助演练,既是对我们救灾应急机制的检测和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体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19.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15):31-32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20.
<正>在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县的创建中,安丘市通过加强救灾体系建设、救灾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演练等途径,提高了灾害防御、灾害救助和民众防灾自救的能力,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面对机构改革后的新形势,安丘市找出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研究解决对策,谋求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