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国伶 《各界》2006,(12):5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版画的国家,《中国雕版源流考》上说:“世言书籍有雕版……。肇于隋时,行于唐时,扩于五代,精与宋人。”这样算来我国的版画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介绍版画不能回避与印刷术的关系。诸多报道中对版画“复制品”性质都很重视。  相似文献   

2.
夜读录     
杜华 《瞭望》1998,(17)
夜读录杜华《中国不当“不先生”》这是《中国问题报告丛书》中的一本,专门讨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作者沈骥如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去年曾有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热销过一阵,但不要顾名思义,以为这本书是同它唱对台戏的。...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4,(6):6-7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上于光远同志的文章《从世界和中国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我感到颇受启发。但文中说,“斯大林有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他要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他建立起来的模式,……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又说,“把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宣布铁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叛徒,是由此而产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我认为,这个说法同史实是有出入的。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5,(33)
怎样在未来50年里完成别人300年走过的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何传启解释说,我们不 必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知识化的路,可以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两个 阶段间开辟一条“经济运河”,使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这样就有可 能大大缩短现代化进程。实行这种战略后,预计我国经济现代化将在2050 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末进入前10名。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2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文化学者张颐武的文章,文章说人们常常用“鸟巢一代”来描述“80后”,这一是因为奥运会年轻的志愿者是整个奥运会的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他们的开朗、自信和服务的精神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让中国年轻的“80后”有了一个新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10.
冰雪与诗词     
衣殿臣 《学理论》2008,(3):88-90
冰雪。作为大干世界中的一种自然景观,真可说是无世而不有,无人而不爱。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冰雪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笔者考证,冰雪人诗始于《诗经》。咏冰诗,见于《大雅·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大意是说,把仙放在寒冰上,鸟儿展翅庇护他。咏雪诗,见于《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意是说,而今归来之日,雨雪漫野纷飞。  相似文献   

11.
信息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十大创新 《北京日报》发表《我们说了那些新话——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创新》一文,观点如下: 创新之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 创新之二,哲学理念的发展:从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  相似文献   

12.
信息窗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撰文说,应该讲,在当今世界,不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党名,还是强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样的阶级性规定,都是要有勇气有眼光的。因为,由于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月8日出版的《嘹望》周刊刊文说,“纠结”,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管理“心情”的生动写照,由此而产生的“表情”自然轻松不起来。以下四个维度更能折射出社会管理的“表情”。“宁信访不信法”。信法是调解一切社会纷争的基础。然而,现实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信访不信法”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人士提到时往往还在300美元前面加上“区区”、“微不足道”之类的形容词,以示对中国的鄙视。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也喜欢在300美元上大作文章。《世界经济导报》曾报道说,198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1/4,到1985年就降到1/5了,似乎改革开放反而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一些年青人看到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是300美元,1990年还是300美元,在世界人均的排列位次上还有下降的趋势,也不免有些垂头丧气。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1,(14)
《环球》杂志经过半年的读者投票,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被评选为“环球 20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第一个真正能够把这句话实现的是靳羽西。七十年代,羽西已经开始在美国做电视节目,《看东方》、《改变中的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羽西主持直播的国庆 35周年的庆典,第一次使中国的容貌通过美国公众电视传播网 (PBS)向全美播放。实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 1986年,羽西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主持了 104集的电视系列剧《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经济已经世界第二了,为什么过得还不如世界第十?”这个看似形同“1+1难道不等于2”的问题,正让不少中国人变得烦躁不堪。香港《领导者》杂志下属的共识网的文章评论说,大批社会成员为家庭基本生活计,为自己前程计,致使社会焦虑现象成为如今中国的时代标识。  相似文献   

17.
陈鲁民 《民主》2006,(12):43-43
提起方舟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科技学术界的打假专家,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却让一些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我在近日央视的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看到一些录像片段,其中就有一些学者、专家极其愤怒地在谴责方舟子,说他不按规则出牌,说他搅乱秩序,说他闹得人心惶惶,说他小题大做,说他捕风捉影,说他多管闲事。甚至还有九位“科技工作者”联名在报上发表了一封《科学探索不需要也不可有“科学警察”》的公开信,声称“方舟子在科学上的‘反伪打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重大自主创新一大障碍”(2005年5月11日《科技日报》)。我就…  相似文献   

18.
珍珠三战     
一九八一年八月,在西欧珠宝首饰行业中颇有影响的《金银首饰和钟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所谓“情况通报”。“通报”说:“中国直接出口的珍珠,由于档次和加工水平很低,根本不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因此很难准确销售。在德国销售的淡水珍珠,几乎全部是经日本加工的。”  相似文献   

19.
国家战略新落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松  黄燕 《瞭望》2007,(11)
一家著名国际传媒新发布的“国家形象环球调查”指出,人们对“主要通过软实力与世界打交道的国家”倾向于给予正面评价英国《金融时报》2月20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确凿证据表明中国的“软实力”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作者吉迪恩·布拉赫曼说:随着中国谋求“和平崛起”,“软实力”最近在北京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观念。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2,(44)
“如果出现一个超高效率、生 产力超强、国际地位空前 提升、前途无量的中国,我们对出现这样的局面作好准备了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美国《新闻周刊》2002年秋冬号特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是否是西方的福音?》的文章中如此问道。他还写道:“所有迹象都表明,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一个上升期。” 几乎是在《新闻周刊》刊登保罗·肯尼迪文章的同时,日本《外交论坛》月刊10月号也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的座谈纪要。“面对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现实,日本人还没有做好心理淮备。”参与这个座谈的外务省亚太局官员佐藤重和说:“中国在最近10年里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日本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蒸蒸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