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沉寂多年的我国敦煌学研究重新活跃起来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对石窟分期、敦煌史地、壁画内容、佛教思想、石窟艺术、敦煌遗书等,撰写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论文。国内其他学者相继编撰了《敦煌文书研究》、《敦煌歌辞集》等重要论著。尤其是根据敦煌壁画唐人舞姿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的上演;被称为  相似文献   

2.
俞铮 《瞭望》2000,(39)
今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敦煌热”迅速升温,到敦煌一游成了许多人迫切的愿望。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敦煌却受不了了──人们对莫高窟艺术近距离的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正在转化为无情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以她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于世。在壁画和彩塑里,有许多表现古代优美舞蹈的造型。如今,在莫高窟内凝固千年的舞姿复活了,一个新的舞蹈流派——敦煌舞流派诞生了!它象一颗璀灿的明珠,引起了海内外舞蹈学界和敦煌学专家们的瞩目。 为古老的敦煌舞姿再现于现代舞台,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高金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选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晦 《瞭望》1990,(44)
在敦煌学研究当中,无疑对敦煌文献的通读,首先是要解决的。没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写出的敦煌文学作品研究,那必然是聚沙成塔,不但高不起来,甚至要坍下去的。敦煌卷子许多是敦煌人写的,在写卷之际他们夹杂了许多方音替代字,掺入当时许多流行而后来失传的俗字,特别是在俗文学创作上还有不少当时当地的口语,俗称,与特别的不同用法,它们往往成为通读文献的障碍。由此兴起了敦煌方音学、敦煌训诂学、敦煌文法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9,(48)
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这般凝聚着连绵不断的历史与神秘深远的文化。魏晋的飘逸、盛唐的富丽、宋元的典雅、西夏的神秘,尽现于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轻歌曼舞的浪漫,男耕女织的写实,中土民俗,西域风情,浓缩在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里。没有一个戈壁小城,像敦煌这般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每年,各种肤色的游客不远万里涌向这里。面对难躁的敦煌艺术,某国政要喝叹道:不到敦煌,不算真正的文化人。一位日本老妇把亲睹敦煌宝窟当作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站在莫高窟前,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没有一个地方,像敦煌这般交织着如此…  相似文献   

6.
《民主》1998,(3)
由冯骥才创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片《人类的敦煌》文学本研究会暨电视创作启动会1月20日下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 12集电视片《人类的敦煌》的文学本,是冯骥才应中央电视台和敦煌研究院的邀请,历时近一年,五易其  相似文献   

7.
风波骤起新年伊始,敦煌研究院就全院动员迎接今年的三大“喜事”:建院五十周年大庆,举办第四届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政府援建的“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竣工揭幕.谁知,一桩意外的事件发生了:1月21日,国内一家报社在“内部情况反映”中刊登了一则消息:“敦煌处于危急之中!”第二天,一家《时报》的“周末版”又公开发表了题为《艺术宝库——敦煌面临没顶之灾》的文章,并配发了一幅“莫高窟前高大乔木被大肆砍伐”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8.
沙洲奇花     
吴象  刘玉 《瞭望》1990,(24)
1989年十月初,我们路过敦煌,在观赏了莫高窟艺术宝库之后,无意中又见到了一朵小小的沙洲奇花——马德林个人书画展。 敦煌举办个人书画展,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作者是当地一位自学成才的穆斯林。这件事我们是访问市博物馆时才知道的,但走进展室一看,立即被这些具有民族气魄、地方特色、伊斯兰风格的书画吸引住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敦煌莫高窟南、北大像的维修,不论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僧乘恩组织的维修南大像,还是归义军时期曹元忠主持下维修的北大像,都是在领袖人物或世俗政权的倡导下开始的,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二者的主要区别:吐蕃时期维修大像的劳动者基本是敦煌寺院的僧人,归义军时期维修大像的劳动者是僧俗两界的劳动者。这反映了佛教在敦煌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后一个绿洲。敦煌东南的莫高窟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宝宫,蕴藏着我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稀品。近千年间,莫高窟远离人们的视线和记忆,无声无息地躺卧在西北边陲的沙漠之中。在它封闭900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可最先罹临这批宝藏的,却是外国冒险家的劫掠。  相似文献   

11.
李江 《瞭望》1997,(51)
敦煌文物一个民族的荣辱沧桑史●李江1997年10月9日,敦煌学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将家藏的8件价值连城的莫高窟藏经洞古代写本,递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手里。这是敦煌藏经洞文物流失近一个世纪以来,外国人首次将他们保存的敦煌文...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的蔬菜种类有萝卜、生菜、草豉、葱、姜、蒜、花椒、苜蓿等。收获的蔬菜,除了本寺食用一部分外,其余多用于出售,成为寺院收入的一部分。此外,敦煌寺院写经生的用菜,吐蕃统治时期由各部落百姓供给,归义军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极有可能是寺院自给。敦煌寺院菜田上的劳动者一般是众僧或沙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敦煌佛教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3.
正"没有年轻人才,把敦煌事业交给谁?""50多年来,我身边的人有走的也有留下的,留下的固然是真心实意想干事的人,但走的人哪一个人也都是恋恋不舍与敦煌洒泪挥别他们都有自己的不忍和难处啊!我还特别佩服和欣赏现在来敦煌的年轻人,他们能甘愿选择这个或许一生都会很寂寞的事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是一种无私的牺牲",樊锦诗感慨地说。1998年,60岁的樊锦诗接任  相似文献   

14.
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甘肃省人民政府特制青铜婆金敦煌伎乐组雕作为澳门回归礼品,赋片以贺 严冬腊月展双眉,荆蕊荷花雍睦随。 香港迎来真可喜,澳门过去实堪悲。 今朝共建中华业,世纪之交举国威。 甘肃人民同祝贺.敦煌伎乐庆回归。敦煌伎乐庆回归@应中逸~~  相似文献   

15.
100年前发现的敦煌遗书,目前约有1/3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其余2/3流散于国外。再用五六年时间,国图的16000件敦煌遗书便可修复完毕。  相似文献   

16.
“祖籍杭州,北京出生,上海成长,求学北大,毕业后一直在敦煌。余生只要还有走动的力气,我想我会终老在敦煌。”  相似文献   

17.
李金娟 《学理论》2011,(9):84-85
敦煌壁画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形象资料,保存着丰富的造物实践记录,为中国设计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以设计史的角度对敦煌壁画中所有的造物设计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不仅对整个中国造物设计史的研究和中西方设计交流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敦煌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奉献 《侨园》2004,(1):32-33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世界罕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尤其本世纪第16窟中大量敦煌文书的发现,更使它产生了惊世骇俗的魅力,1991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然而,许多人还不知道,为保护好这座世界艺术宝库,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辛劳。  相似文献   

19.
李江 《瞭望》1996,(48)
转眼间,敦煌学专家、现任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已在他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上走过了八十春秋:“中国敦煌学研究五十年过去了,以前所谓‘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局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应该说是‘敦煌在中国,研究在世界’。”回首往事,老人无限感慨。 一瞥竟结终身缘 “我的志愿是学人物画,当时我认为只有人物画才能直接表现现实世界。”段先生的思绪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 那时在重庆国立艺专学习中国画的他意气风发,喜爱人物画,但并不欣赏弱不经风的工笔仕女画,始终在寻找人物画创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没有科技就没有保护,60年来的敦煌保护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1944年至今,敦煌遗产保护实现了三个跨越,从文物守护、抢救性保护到科学保护。用先进技术保护遗产,已经成了敦煌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