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32):16-17
从1994年开始。公车改革在中国持续了20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试点,也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公车使用货币化”,以广东为代表,被称为“广东模式”。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这一措施各地施行得最广,可以节省大量公车消费,但每个月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的车补备受质疑。引起不小争议。  相似文献   

2.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32):21-2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公车使用管理制度,无疑对我国的公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纵观一些国家的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其实都贯彻了两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工作。二是尽量节约开支。而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公车的使用管理也有一定影响。本文介绍的各国经验中,尤以德国的篇幅较大。德国的公车管理制度比较精确和严密,尤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公车问题是当前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些年,有关抨击公车弊端的呼声此起彼伏。当前各级财政十分困难,探讨公车制度改革尤为必要。现行的公车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体制转轨,其弊端愈发明显。公车吞噬着近三成的国家财政收入。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车、会”三大顽症困扰着财政。近几年来,许多地区出现了购车攀比之风,各部门购买的新车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财政不湛重负。购买一辆轿车,约需费用20万元左右。每年平均各类支出大致需5万元,一辆车的支出是如此多,全国公车的支出又有多少呢!报载,1996年底深圳…  相似文献   

4.
公车问题是当前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些年,有关抨击公车弊端的呼声此起彼伏。当前各级财政十分困难,探讨公车制度改革尤为必要。跑得起.养不起──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现行的公车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体制转轨,其弊端愈发明已。──公车吞噬着近三成的国家财政收入。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车、会”三大顽症困扰着财政。近几年来,许多地区出现了购车攀比之风,各部门购买的新车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财政不堪重负。购买一辆轿车,约需费用20万元左右。每年平均各类支出大致需5万元。全国公车的支出有多少呢?权…  相似文献   

5.
还给公车一个“双休日”□张纯科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干部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然而公车却超乎常日地忙碌起来,司机疲惫不堪,叫苦不迭,妻儿老小“怨声载道”。在“双休日”,公车奔忙什么呢?一是忙旅游。一些领导干部平时难得有时间外出,往往把“双休日”安排得...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休日”在各行各业的实行,“双休日休闲”作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在都市火了起来,而用公款“休闲”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公车私用“双休日”去旅游,去垂钓,都是极潇洒的“休闲”方式。但无论是旅游,还是去垂钓,都需要交通工具代步。于是,以公款养活的公车就成了单位头头首选的代步工具。坐着公车去“休闲”,既威风,又实惠.何乐而不为?据某市纪检部门的统计,全市党政部门公车的使用频率以“双休日”为最高。经调查,其原因就在于“双休日”公车要载着各类头儿们去“休闲”。他们有的是以考察、联系工作为名,用公车携妻带…  相似文献   

7.
2013年5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陈满四的文章,文中指出曾几何时,有些地方,有个别领导干部,荣归故里用公车,探亲访友用公车,接送子女用公车,吃喝玩乐用公车,扫墓祭拜用公车……种种公车私用现象,不一而足。仿佛只有用了公家的车,众人才能“羡慕嫉妒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公车私用,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8.
治理公车私用要抽薪止沸王尔龄“公车上书”是上世纪的事情。百年悠悠,而今却有了“公车上坟”、“公车上香”、“公车上学”……名目如此变换,大概是当年“公车上书”发起者康有为始料不及的吧。所谓“公车”,就是公家之车。汉代以官车送贤良方正赴京师,后世遂以“公...  相似文献   

9.
<正>据11月3日《湖北日报》报道,在参与湖北省公车改革的100余家省级党政机关中,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参与车改拿车补,补贴标准为每个月1690元。单位"一把手"主动选择放弃公车拿车补,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积极讯号。不过,公车改革旨在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而领导干部放弃公车只是有志于转变作风的第一步,关键还要看其在无"专配公车"环境下的作为。人们力挺单位"一把手"放弃公车的举动,其理由无外有三:一是为"公车私用"釜底抽薪。民众诟病公车腐败,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0.
真知灼见     
正公务用车姓"公"不姓"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不准违规配备公车",公车改革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的公车改革方案,引发了社会热议。中央力推公车改革,是因为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已经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特权,与党风政风不良、群众对政府观感不佳有着直接关系。公车本来是为公务  相似文献   

11.
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明溪县人社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一是严格控制车辆费用。提倡公务活动集中统一乘车,降低公车消耗。节假日公车一律定点封存,严禁公车私用。  相似文献   

12.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32):10-15
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公车改革走过漫漫20年,直到今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全面推进的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终于进入倒计时。改革之难,在于破旧立新中必然有利就有弊,利益调整必然引起质疑和争议,但相对于其他改革,公车改革最大的障碍,还是部分党政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把公车配备看作是权力的标志和图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公车作为官员的代步工具,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公车腐败公开宣战,对各级官员的公车配备、使用制定了严格制度,严令官员多乘马、车,且切实执行。但是,明代中期以后,各级官员日益逾越礼制,普遍使用轿,且仪仗、装饰竞相奢华,公车腐败现象越发严重,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4.
老爸和我     
老爸,20年前(也就是1978年)是河南省修武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我,则是20年后(也就是1998年)河南省修武县公安局的一名普通警察。老爸上班时步行去局里,他有一辆脚楼被磨成了古铜色套着人造革皮座套,除了铃不响其余哪都响的老永久,那是一辆公车,公车者,就是办公事时才能骑的车。因此我极少有机会享受坐在我爸公车横梁上的滋味,虽然那滋味并不太好受,但毕竟那是坐车不是走路。而同样是警察的我,有一辆属于我自己的建设雅马哈150,在我办公事的时候可以骑它,在我不办公事的时候一样可以用此交通工具带着我的女儿到大街潇洒走一…  相似文献   

15.
日前,有两则关于“公车”的新闻可谓相映成趣:一是《楚天都市报》消息说,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局副局长吕传军,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时开枪自杀。事发后,该局竟为其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局长还组织30多辆车为其送葬。二是同日的《华西都市报》消息说,人大副主任嫁女现场直播,赴宴公车占道百余米:有小号牌车川A003××,车顶还带着警灯的川OA76××,以及12315的工商执法车川AKN6××……婚丧嫁娶,还真是“没有公车不成活”了。一波三折的“公车改革”就是为了清算“公车滥用”之罪、厘清公车公用以及相关的行政成本难题的,为什么经济改革缩减了政府…  相似文献   

16.
“以前在学校门口可以看到一些公车接送孩子,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了沙雅县一名群众的真实感受。为什么公车不敢私用了?原来当地出台了关于公车管理的一项新举措:所有的公车都必须挂公牌,公牌红色的底面上印着“公务用车,敬请监督”字样,并附有监督电话和车辆编号,统一张贴在车辆挡风玻璃内侧右下角。沙雅县纪检书记李涛说:“一车一号,相当于公车的身份证号码,这样可以很快查到该车所属单位。”  相似文献   

17.
叶青 《小康》2013,(7):94
谁都说公车改革是一件大好事,可就是难以推行,这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待遇论、安全论、等待论很多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毫不客气地把公车当做自己的一项待遇。既然当了官,就应该像个官的样子,出门有一部车。虽然有专车、一般公务用车之类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如此,我把它归纳为"公车相对论"。即一个单位哪怕是只有一部车,也要优先考虑一把手的需要,工作时间是这样,双休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公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计不会误解,这里说的“公车”,不是公共交通用车,而是公共(尤其是政府)部门用车。由于耗资和浪费惊人,所以势在必改。对于滥用公车,有称之为“马路上的腐败”的,也有喻作“屁股底下一座楼”(特指名牌豪华贵车)的。据调查,内地公车至少有400万辆,仅2004年,消费已达4085亿元。[1]每年为此开支的日常费用占到财政收入的15%左右,为世界公车消费之冠。问题在于:一是公车私用严重,真正公用只占1/3;二是公车运行成本是出租车的4·5倍;三是攀比、超标之风屡禁不止,连贫困地区也难免。显然,这种情况是不能听之任之的。但是,已经出台和正在试行中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日,两办印发了关于公车改革的《意见》和《方案》,开启了公车改革的大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表明了党和政府锐意改革、厉行节约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载:3月5日,是上海徐汇区有证犬打防疫针的第一天,不少宠物的主人动用公车送狗打针,4小时内,即有20多辆公车送小狗打针。公车私用批评了多年,见效甚微。用公车送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送子女上大学报到,等等,过去报刊、电视曝光不少,却很少见到如何处理的下文。曝光时热热闹闹,但公车私用"涛声依旧"。现在倒好,有使用公车权的某些"老爷",不仅公车私用、公车全家用、亲戚用合情合理,竟然把公车给自己养的小狗去享受了。怪不得一些下岗工人气愤难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