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詹于虹 《求索》2005,(2):194-196
文章以独特的全球视野,分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 代中国具备现代化发展机遇的依据,指出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的建立是后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机遇展现的基础;两大阵 营的对立和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是后发展的中国把握现 代化机遇的良好外部环境;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以及西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移,是后发展的中国迈向现 代化的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伟大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对其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更加明确。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份答卷、一份宣言,也是一种信念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4.
陈培永 《求索》2022,(5):5-11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2008,8(1):103-109
晋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是晋江人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奋斗历程。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晋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1992年撤县建市为标志,大体可以概括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之前的十四年,晋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晋江实际的乡村工业化道路——晋江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它成为中国乡村经济工业化道路的四大模式(其他三个模式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之一而享誉海内外。在晋江模式下,晋江经济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晋江发展的第一次飞跃。1992年以来的十五年,是晋江在解决乡村工业化问题的基础上,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带动晋江模式新发展,实现了晋江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一丁 《中国妇运》2011,(1):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各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使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发生深刻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为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始终处在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摸索中。在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之路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深度解析中,需要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连接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才能真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并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农业技术和产品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要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较长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术界开始将现代化理论运用于商会史研究。时至今日,现代化视野下的商会史佳作迭出,使此领域不断地走向深入且异彩纷呈。具体表现为:考察视角多元化,从现代化范式、商会的演变、商会的多边关系等角度,对商会史进行宏观层面的解读;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学者们从重点分析清末民初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商会,转向对中国近代各个时段不同区域的商会开展多重视角的考察;商会活动呈现多样性,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社会等层面对商会活动进行细致深入的微观解析。总之,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国内商会史研究是特点与局限并存。  相似文献   

12.
秦正为 《长白学刊》2010,(3):119-123
19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其意义和启示在于: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现代化的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一切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共时性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苏联探索形成了一套重工业优先的资源调配和社会发展体系,开辟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这一道路没有真正解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在二战后逐渐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陷入了相应的困境。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都进行了再认识,实现了二者关系的变革和协调,进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对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突出了生产力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新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直面后初级阶段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种种挑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香港、澳门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陈成志  焦春红 《传承》2009,(24):26-27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种种挑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香港、澳门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常明明 《求索》2023,(4):43-5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现步骤、战略重点等的认识愈发深入。我们党始终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程来看,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凸显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新桂系统治之初,广西地方政府通过派员前往海外宣传,热情接待回国考察实业的华侨等举措,积极吸引海外华侨回到广西投资兴业。至20世纪30-40年代海外华侨在广西从事矿业与农垦等方面的投资之时,广西地方政府采用共同合资、向侨商提供贷款与保护等诸多措施为侨商提供便利。海外侨资的引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密切了华侨与祖国之间的联系。二者在共同促进广西侨乡新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广西侨乡民众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第二次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6年新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课题组长何传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刊编辑部根据此报告的资料,并参考2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有关数据,整理归纳出“现代化报告”的几个主要观点和论据。期望给读者一些事实,一些启示,并希望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陶济 《今日浙江》2006,(9):37-3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和创新现代农业。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创新现代农业呢?在布局分散、经营粗放、效能低下的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改进,显然是不行的。既改变不了先天不足的产业自然弱势,也改变不了后天失调的产业竞争劣势。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市场链、产业链、载体链、价值链四链互联互动网络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继18世纪第一次工业的产业革命之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次农业的产业革命。第一,现代农业的市场链。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