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4,(5):96-96
张菁在《传播与版权》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早已进入千千万万网民的生活,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也不断涌现新的特点。特别是在web2.0模式下互联网应用赋予了用户更多更大的聚合、分享、交互的空间。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围观"普遍化了,这样的"围观"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中发挥出日益凸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野 《求索》2013,(5):247-249,18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作为现实围观在网络上的延伸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围观主体隐蔽、多元特性,围观形式开放特征,以及围观行为互动、持续等特征。网络围观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既有建设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围观的匿名性特征,容易造成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现象。极易使围观对象受到伤害,引发网络的信任危机和网际社会道德关系异化.同时也使网络围观道德调控机制很难建立。网络围观伦理规制的建立不仅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能性。笔者认为网络围观的伦理机制的构建应从加强围观主体的自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围观预警机制,优化网络疏导机制,提高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管理这几个方面做起,从而使得网络围观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8年开始兴起"雷人"这一网络用语,围观"雷人语录"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公共仪式。公众为何对雷人语录具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当下这个放纵思想、暴露灵魂的话语时代,雷人语录制造的不仅仅是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戏剧感,更提供了折射世象百态、社会现实的话语标本。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可谓"公民网络围观年",重大新闻事件,无不在网络上引起焦点关注,从而被"围观"—围观可不是"浮云"。网友用一个简短的对联来表达自己的2010感慨:"上联:恨爹不成刚;下联: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和会上,微博"火"了。"忽如一夜春风来",近400位代表和委员竞相织"围脖(微博)",与博友互动,征求或晒议案、提案,即时"广播""两会"。"围观"博友"人头攒动",少则数千,多则逾百万。  相似文献   

6.
微,小也;博。多也。我们是力量微薄的个体。但微薄的力量积聚起来,爆发力往往惊人。微博里流行一种说法:“围观改变中国。”网络上的“围观”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仅是“围观”还改变不了中国。除了围观。更需要行动。  相似文献   

7.
"不能让馒头已经到老百姓嘴边了,却还要再加一道税。"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民天面粉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潘耀民如是说。由他提出的关于降低"馒头税"的提案,在网上引起围观。而这,已经是潘耀民连续第三年提交类似提案了。(2月21日《济南时报》)潘委员挖下一个陷阱,幸好还有明白的记者和网友,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馒头税,而只是卖馒...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微博不是2010年才在互联网上诞生,但这一互联网工具在过去的一年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又是如此深刻。网民通过微博围观再加上媒体的参与,使一起起原本马上会湮灭的公共事件,完全暴露在网络上,部分改变了某些公共事件的进程。于是,我们乐观地说,“围观改变中国、”但这样的口号又是如此熟悉,  相似文献   

9.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凡接地气的经典无需缜密推敲,此三句是从古至今引用率超高的"最炫文言"。这三十余字的"子日语录"可谓超短微博,言简意赅碎片化,洞烛先机晒哲理。粉丝们围观百代而互动,历千古而不长青苔。何以认证孔子“三问”为圣言,在于圣人所言是人类“最低限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王念一 《公民导刊》2010,(10):60-61
一女子因与南京某机关一男士发生感情纠纷,在南京市区繁华地段上演"跳楼秀",还拉出横幅,点名道姓批评男士,引起多人围观。男子认为横幅公开披露了其隐私,对自己名誉构成了侵犯,于是上诉至法庭。如今,这类型案件引发的关于名誉权和隐私权的纠纷越来越多,关于"欺骗感情"这类不属于法律调整范畴的问题也越来越困扰法官。  相似文献   

11.
朔风 《传承》2012,(7):47-47
微博作为官员与民众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使官员与民众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迅捷,民众也多了一种问政的途径和方式。“围观力量大”的微博,不只是话语狂欢和“广场围观”,还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展示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力量。面对网络“围观”的动员、放大和催化效应,如何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舆情导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琳琳 《人大建设》2010,(10):25-25
2010年7月7日,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18位老人喜笑颜开地走进整修一新的南阳市卧龙区青华镇敬老院,围观群众中响起热烈的掌声。老人们连声说:"还是人大代表的建议管用!这下子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青华镇以前的敬老院在南邓(南阳至邓州)公路的西侧,汽车喇叭声打破了敬老院的安宁,严重影响了老人们的休息。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梁哲浩 《求索》2022,(1):172-183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影响及其过程机制,为推动电子政务运营质量提升、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11,(20):5-5
最近一个时期,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的举措激起极大波澜,也进一步推动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纸面到实践的落地。这背后,除了政府部门行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莫不有着公众参与的强力推动。无论是关注还是质疑,或者仅只是围观带来的“聚光效应”,都使得透明政府的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缪锌 《人民论坛》2014,(12):167-169
"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影响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及行使。厘清"网络语言暴力"释义、存在形态及形成原因,指出其社会危害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质,进而探寻解决之道。"后网络言论自由时代"下的网络言论自由应建立在网络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网民素质提升,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行业自律,更加保护而非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6.
栾轶玫 《人民论坛》2022,(22):118-121
当前,网络空间的舆论力量日益强大,且网络空间的分享、互动、无远弗届、随时随地等特性,不断强化着网络“吃瓜—围观”的看客心态,折射出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吃瓜—围观”是媒体传播的重要动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社会治理公共参与的广度,其存在有客观性,亦有一定积极意义。合理引导网络公众,需要着眼于四个方面:一是媒体议程设置应由“内容引导”转为“生态引导”;二是平台规则设计应由“流量至上”转为“流量向善”;三是公众媒介素养提升应由“情绪传播”转为“理性建设”;四是责任主体确定应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沟通”,从而释放出更多网络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舆论的主要场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网络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要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建设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占据网络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8.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11,(3):8-8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3期十年一梦四代机2010年12月下旬"歼20"图片在网络上一出现,就激起了国人的巨大热情。"黑丝带"——黑色的第四代战机,成为人们给予它的昵称。一位网友这样评价说:"黑丝带"的问世,是2011年新年最好的礼物,它让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后井喷期带来的巨大希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以民生和信息为特征的司法活动中,媒体围观法律事件处置成为常态。从法律事件处置中媒体围观负效应及其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针对当前法律工作者在处置媒体围观的法律事件时的困惑,即特权、富贾、警察、法官、专家、权威、学者卷入法律事件时被媒体"猎获示众",媒体引导大众围观法律事件的处置,指责成为常态,法律事件被消费,民众心中产生"什么都不能信任"的不满。从实证资料、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层层推进,提出构建新媒体时代围观法律事件的秩序,呼吁围观的网民、手机持有者等民众加强媒介素养,共同营建富有理性和人性的拟态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网络招聘来说,微博招聘的匹配率会略高,微博博主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注方向。当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上,只言片语的"微"信息,通过"围观"或"关注"(@某人),可以呈几何级速度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