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伦理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全球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 ,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国际新秩序 ,而全球伦理在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需要全球伦理 ,从政治与伦理关系的历史看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考察 ,伦理道德能够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构成因素 ,“全球伦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全球伦理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行为体,通过永恒的交往互动相互理解并构建全球伦理。由于全球伦理构建离不开普遍的参与和交往行为,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全球伦理构建就具有指导意义,唯有平等开放的国际交往行动,才能使普适性的全球伦理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伦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凤廷 《理论前沿》2006,479(14):32-33
本文探讨了危机管理中应当遵循的行政伦理原则,即道德控制原则、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和效率优先原则,以真正达到危机管理的社会目的,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伴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反文明的行为不断出现,突出地表现为道德的沦丧、信仰的缺乏。人们不再持有超越的信仰,终极实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终极关怀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规范成了现代游戏场所的游戏规则。为了克服现代文明的种种危机,强化现代人的道德约束力,我们必须寻求一种使各民族各国家达成共识、为人类提供精神支持的普遍伦理,一种既具有形而上精神又可被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全球伦理”。这一任务只有哲学才能担当,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其逻辑论证并给予其正当性。现时代的社会需要哲学的文化方式来保障其文化的合理存在,保障不同文化的和谐存在。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道德分化"与"伦理对立面和解",是我们今天在面临一系列的二元冲突的世界处境时建构"和谐伦理"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和谐伦理作为一种承认理论的基本要义是:(1)与"道德主观性"相关联的"主体自由"受个体化原理支配;(2)与"伦理承认方式"相关联的"社群认同"受总体化原理支配.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自由"与"认同"的道德哲学论辩,是我们今天思考和谐伦理作为一种承认理论最为直接的学术支援.这两种类型的伦理方式在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和谐伦理"建构中有自己的范围和各自的语境,它们构成了一种彼此开放且相互依存的辩证联系.  相似文献   

6.
国家官员所据有的公共职位使其身份具有公共性并由此而有了与公共目的实现相关联的公开性要求.与此同时,国家官员所具有的公民身份则使其呈现出私人性的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隐私利益及与之相应的不公开要求.虽然国家官员基于其公共身份所导致的公开性要求与其基于公民身份而发生的不公开要求互为反向,但由于国家官员的公共身份与其作为社会单个成员的公民身份都是不可否定的,因此,这两种互为反向的要求又都各自有其存在的正当性根据.然而,国家官员的隐私利益,只有在不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才具有受到保护的合理性.而一旦国家官员的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则国家官员的隐私利益就应当让位于公共利益,即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国家官员的相关私事或个人信息就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7.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对话努力探索和维护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践行全球伦理的必要前提.当前,倡导文化多元的"和谐世界"思想为不同文化的和谐并存和平等对话提供了重要启示,极大地促动了"和谐"观念成为全球伦理的基础观念.  相似文献   

8.
作为党的锐利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在百年探索中形成了“破”和“立”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破旧、解题、立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螺旋向前的发展。这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高度的路径。解放思想还有严格的理论逻辑,既须坚持问题导向,又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与实事求是相统一。这是党在新征程推进思想再解放、不断解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逻辑实证主义一向以“反形而上学”为己任,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极大地改变了哲学的思辨形象。然而,由于理论内部存在着种种难以克服的矛盾,其基本信条遭到了后来一些流派的质疑和批判。逻辑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奎因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基本信条的同时,提出了“本体论承诺”的重要论题。奎因的“本体论承诺”学说不是要恢复思辨形而上学的合法性,而毋宁说是对它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的交往方式的出现,在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合理的网络交往的伦理原则,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在减少问题出现的同时,也有助于交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科技与伦理道德既不是等同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不存在着一方居于绝对的决定地位。实际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协调解决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论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在不断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生是一个逻辑的过程,其逻辑进程体现为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发展阶段——列宁时期;丰富和完善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国家领导人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少军主编的《当代全球问题》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探讨当今世界各国正面对的越来越多的全球化问题。此书认为,蔓延的国际冲突、恶化的生态环境、频发的恐怖主义、跨国的有组织犯罪、扩大的贫富鸿沟、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以及流行的传染病等,都不是一个国家遇到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逻辑起点批判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论逻辑的起点。这里的批判是批判中继承和发展,是否定之中的肯定。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承诺作为阻却事由,阻却犯罪之成立,在世界各国刑法理论中得到了一般性的认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于:系统社会利益之多元化、刑法公法性之弱化和刑法之谦抑性。当然,被害人承诺作为阻却事由在得到承认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分析刑法限制被害人承诺的原因,借鉴大陆法系“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论所折射出的解决被害人承诺之体系性地位的方式,认为被害人承诺制度应该作为正当化事由引入我国刑法典。同时。被害人承诺作为阻却事由应置于刑法理论框架下的犯罪构成体系内。  相似文献   

16.
冯淑慧  魏振波 《工会论坛》2007,13(3):128-129
儒家的诚信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在当代中国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但由于它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伦理文化,人们很难超越血缘关系的局限,对家庭之外的人产生信任。而在商品交换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直接要求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可见,要使儒家的诚信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出生机,就要实现儒家诚信伦理观念层面、生活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给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全球治理的理论模式还不成熟和完善,但它已深刻影响到国际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国际法作为调节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对全球治理的实现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国际法也应积极适应全球化的潮流,使其和全球治理理论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更积极地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扮演维护者和建设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的文化世界里,人们信奉不同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学说,生活在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和道德共同体中,导致了道德价值的多样化,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信奉一个共同的道德、共同的生命伦理观念,而否定或者忽视这种多样性是欠妥的和盲目的。另外,被广泛认同的全球生命伦理学的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四原则本身也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受到一些质疑。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伦理原则有时却会导致矛盾的、无法接受的道德结论,那么,建立某种普遍化的原则是否可行,这些都是发展全球生命伦理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伦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指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所具备的道德性,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国家伦理与公共伦理、政治家伦理、共同价值观等概念有本质区别。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国家伦理进行分类研究,而分类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国家伦理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空间"。它在给人们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各种挑战,其中包括存在的诸如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变异、道德观念混乱等许多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网络信息伦理问题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也有网络信息行为主体自身的原因。其实质是网络信息主体的个人利益与网络社会的整体道德义务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