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2.
“欲”字,右边是“欠”,左边是“谷”。“欠”者,不足也,“谷”者,虚而欲实也。“望”者,有所期待也。人性中最基本的力量就是人的欲望。生命开始于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有所期待的地方。换言之,生命开始于欲望诞生的地方。欲望之所以有力量,正如水之上游气之高压,总是有一定的指向———总是指向还没有据为己有,而又感动了自己的他物和他人。欲望是生命动力,人生未尽,历史未尽,是因为欲望未尽。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人生。欲望只是欲望,只是一个事实———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礼仪、法度都是尽人欲的方式,礼法可革而人性难灭。“存天理,…  相似文献   

3.
我是四川省南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大家都知道,一个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之内,既有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又有群众监督。而在“八小时之外”失去了这些监督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党员的形象呢?我认为,关键靠自己来“制欲”。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欲望,一时一刻也不能没有。有欲望才有原始动力,才会有追求、有奋斗,才会有累累的成果和无悔的人生。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与生存的活力。然而,古往今来,劝告人们“制欲”的箴言诫语却比比皆是。《礼记·曲礼上》曰:“欲不可从(纵)。”为什么?俗话说:“人心…  相似文献   

4.
唐初“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政治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说:“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  相似文献   

5.
俗诵说:“万事欲中生”。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欲”的问题。“欲”是什么?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欲望与生俱来,与生命同生同灭。人类绵延不绝,源于欲望的驱动。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生活动力和生存活力。  相似文献   

6.
欲望人皆有之 ,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即使禅寂面壁之徒 ,尼庵道观方外之人 ,尽管竭力抑制七情六欲 ,主张“四大皆空” ,整日佛号高宣 ,木鱼钟磬敲之不歇 ,伴随古卷青灯终其一生 ,其实又何尝断了人间烟火 ,绝了世欲之情?由此可见“嗜欲之情 ,愚智皆同”也。然而 ,人皆有欲并不意味着便可放纵 ,因为欲望具有“一半天使 ,一半野兽”的双重特性 ,因而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不同效应。作为“天使” ,欲望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同时促进个人自身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欲望 ,就不会有积极进取的斗志 ,不会有优胜劣汰的竞争 ,不会…  相似文献   

7.
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官当久了,长期被包围在“好好好”、“是是是”的附和声中,容易生出一种毛病: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对同事不屑一顾,自以为是一方神圣;对决策一意孤行,自视为“万众皆下品,惟有自己高”;看成绩自我感觉良好,纵然有明显的不如人处,也总要找出百般借口,“非己不如人,乃时运不济也”。得了“孤芳自赏”病的人,对己而言,必然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久之,便会画地为牢,彻底处于孤立之势;对人而言,则会被视为固执己见、不可理喻之辈;对工作来说,会因失去民主而使决策偏离正确的方向,进而对事业、  相似文献   

8.
“欲“字,右边是“欠“,左边是“谷“.“欠“者,不足也,“谷“者,虚而欲实也.“望“者,有所期待也.人性中最基本的力量就是人的欲望.生命开始于有所欠缺、有所不足、有所期待的地方.换言之,生命开始于欲望诞生的地方.欲望之所以有力量,正如水之上游气之高压,总是有一定的指向--总是指向还没有据为己有,而又感动了自己的他物和他人.欲望是生命动力,人生未尽,历史未尽,是因为欲望未尽.消灭了欲望,也就消灭了人生.……  相似文献   

9.
大概从有阶级始,大多数人都想做官,尤其做大官。因为一旦为“官”,可以“荣家濯祖”,可以“衣锦还乡”,可以”令万人敬而仰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说过“贵,人之所欲也”!然而,宋朝大名鼎鼎的包拯老先生,竟在那脍炙人口的《包公辞朝》里不无三既地唱道:“不为官者不惧怕。”照包拯的话说,只要是正儿八经的做“官”者,  相似文献   

10.
管理之道     
陈克鑫 《湘潮》2011,(10):48-49
企业家的人格是“组织灵魂”。“人”之内的忠恕功夫包括:“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恶小人,礼待君子”。因为如果能忍受住让自己难受的东西,那么老天爷必在后面给你以丰厚的奖励。  相似文献   

11.
个成语叫“咄咄逼人”,意为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以我之见,人生在世,与其咄咄逼人,不如“咄咄逼己”。“逼己”即自制,即通过对自我内心的约束来自省、自警和自律。这至少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觉悟并弘扬正气。人非圣贤,金无足赤,人人都有自制的必要。比如制贪、制怯、制怒、制邪恶之念、制非分之想、制放任自流。古罗马哲人曾说:“人不能制情欲,则为情欲所制。”借而用之,一个人倘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就会反过来控制你。通过自制,既可以使人避免走火入魔、自甘堕落,又可能使人得以净化或升华。人生在世,倘若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自制…  相似文献   

12.
“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赌也赌了,嫖也嫖了,玩也玩了,乐也乐了。人生不过如此———值了。”面对“厦门远华走私大案”等腐败案件中众多腐败分子如出一辙的腐化模式,有人私下里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人云:“食、色,性也。”喜欢享乐似乎是人的天性。“口之欲食,耳之欲声,鼻之欲味,目之欲色。”肉体的每一个感官都有寻求快乐的欲望。腐败分子骄奢淫逸、吃喝玩乐的行为既满足了其肉体的欲望,似乎又顺应了其天性,在崇尚感官享乐的人眼里,自然很值得。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来,这类看重感官享乐的人日渐增多。他们只相信“现时的快乐”和…  相似文献   

13.
在 近 年 来 查 处 的 腐 败 大 案 中 , 其 主 角许 多 是 各 级 党 政 部 门 的 “一 把 手 ”。这 些 “一把 手 ”之 所 以 肆 无 忌 惮 地 大 搞 腐 败 ,为 所 欲为 多 年 未 被 发 现 和 查 处 , 是 因 为 他 们 在 本单 位 、本 部 门 是 “一 霸 手 ”,办 事 一 手 遮 天 、惟 我 独 尊 , 将 自 己 置 身 于 党 的 纪 律 和 人 民监 督 之 外 。现 实 生 活 中 ,象 这 样 的 “一 霸 手 ”大 有 人 在 。他 们 隐 瞒 政 策 ,做 事 随 自 己 的 喜好 而 定 ,有 利 自 己 的 就 办 ,不 利 自 己 的 就 不办 。 他 们 培 植 势 力 ,排 …  相似文献   

14.
修炼“成就人”的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五百年前,先哲孔子就曾经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独有偶,《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可见,中外“圣人”都认为,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就他人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施恩不图报的气度。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齐俗》云:“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情欲平,嗜欲害之。”——太阳月亮希望光芒四射,可是飘浮的云层遮盖了它;江河的水希望清澈澄净,可是泥沙乱石污浊了它;人的性情希望平淡节制,可是嗜好欲望损害了它。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求富疾贫是人的天性;他肯定了“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的行为准则,要求在求利时摆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主张平均、平等的思想。以现代的新视角来观照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人事为业     
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86年底转业,同学相见必先问起:“高就何处?”“在人事局上班”,“好单位,你真幸运!”议论之,谓鄙人幸运者有四:多年飘零,想不到今日得人人皆想挤入的单位,可谓苦尽甘来,此幸一也;尼采言人人都有权力欲,而立之年者更甚,今在此公认有权力的部门,岂非能使自己的欲望有所满足,此幸二也;“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什么好事先沾上,亲朋好友可以先关照,人人见你都感亲切,你的自我感觉也就会好得不得了,此幸三也;当今社会,万事均求人,君不见,人求你时点头哈腰,人不求你时两眼朝天?谁都有三亲四戚七姑八姨,儿女大学毕业分配,亲朋调动工作,兄弟从部队转业,还有本人的工资、福利、职称,哪一样都得过人事局这一关,显然,今后人求你时多,而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20.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