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阿平 《检察风云》2011,(20):62-62
不由想到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你不知道在网上与你聊天的,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当然,这句话没有骂人的意思,只是说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可捉摸。《红楼梦》有句诗,特能概括网络的虚拟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用它来形容太虚幻境,其实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
“红学”研究 ,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世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 ,而应当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 ,应当用文艺学的眼光来审视 ,否则便会越解越远 ,越解越乱。“红学”归去来 ,乃是回到研究对象的艺术天地 ,认识美 ,理解美 ,发现美 ,重新获得“提问”能力 ,推动这门“学问”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到应天府走马上任,遇到一桩人命案。应天府门子葫芦僧在向他介绍案情时,顺手从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张“护官符”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滔天罪行,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矛盾,从而点明了《红楼梦》的政治主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毛主席说:“宗法封建性的土豪  相似文献   

4.
“红学”研究,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世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而应当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应当用艺学的眼光来审视,否则便会越解越远,越解越乱。“红学”归去来,乃是回到研究对象的艺术天地,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重新获得“提问”能力,推动这门“学问”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人治”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法律思想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所谓“法治”,用法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法治国”(《管子·明法》、《韩非子·有度》)或“垂法而治”、“缘法而冶”(《商君书·壹言、君臣》)。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叫停违背科学发展、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行为,坚决查处制造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虚报工作业绩的问题,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  相似文献   

7.
也谈“护官符”汪祥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一段“护官符”的精彩描绘,熟知的人颇多。那个时代的“护官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不能触动的,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就要被统治阶级“炒鱿鱼”。这本来并不奇怪。问题是,时至90年代,我们已经进...  相似文献   

8.
刘基《卖柑者言》有这样一个句子:“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注释说:“子所,你那里。”很显然,注者把这个“所”字当作名词:表示“处所”的意思。但细绎文意,明显地不通顺。其实,这个“所”字,应作“意”解,古籍中不乏其例。见于《汉书》者如:  相似文献   

9.
吕斌 《法人》2009,(11):82-84
新《保险法》的出台,或能更为有效地加强监管与惩戒,从而杜绝诸如“假保单”这样的恶劣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借鉴赌博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根据“知假买假”者的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可以将其区分为消费者与非消费者.前者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获得惩罚性赔偿;后者应适用合同规范与行政奖励制度,逐步实现从职业打假人转变为职业举报人.《民通意见》第68条存在将“欺诈”混淆为“欺诈行为”之嫌,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法》第55条适用的理论争议与裁判不一,也使得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司法解释之间产生了龃龉.但即便将《消法》第55条所称的“欺诈行为”限于经营者单方行为,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仍然需要以经营者存在瑕疵担保责任为基础.“知假买假”获赔所涉及的法律规范可分为基础性规范、构成性规范与判断性规范三种类型,不同规范在“知假买假”获赔中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云飞 《犯罪研究》2004,(5):48-50,69
“犯罪被害人学”是以科学地探讨在犯罪发生时,被害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被害人的态度或行为与诱发犯罪有何种关系,以及被害预防等为目的的学科。本文尝试从被害人学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从招致损害的不良心理角度着眼,简单评析《红楼梦》中的数个人物。或许能借古以喻今,为现实生活中人的处事行为树一面镜子,尽量减少损失困苦,防止被害,起到一个警示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有“爵戍”一词 ,是什么意思 ?本文为解决这个问题讨论了《二年律令》、《奏谳书》中的“爵减免赎”、“夺爵令戍”与“爵当”等语的含义 ,通过比较分析 ,从而得出在秦汉之际 ,爵级是可以用来减罪、免罪或赎罪的 ,爵戍就是用爵级来抵偿戍边惩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英美法中,“代理人”一词可在广狭两种意义上使用,广义包括受雇入和独立合同人,狭义仅指受雇人。《海牙一维斯比规则》的概括免责条款与非合同索赔条款中的“承运人的代理人”同名不同义,前者采广义,后者采狭义,造成差别待遇问题。《汉堡规则》两个条款中的“承运人的代理人”同名同义,均为广义,消除了差别待遇,具有积极理论和实践意义。《鹿特丹规则》未用“承运人的代理人”一语,似将其作了分身处理,但有一定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四章的“承运人的代理人”本应采广义,但限于国内法对代理人应从事法律行为的固有理解,不能把某些履行辅助入包括进来,仍存差别待遇问题。建议用“使用人”替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四章“承运人的代理人”中的“代理人”,或者,直接将“承运人的受雇人或者代理人”改为“承运人的使用人”。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言”字共有一百八十余见,其中作虚词用的约一百例。此中有一种句式,如“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祮之”,“薄吉撷之”。(以上《周南·芣苢》)、“薄言往愬”(《邶·柏舟》)、“薄言采芑”(《小雅·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持枪抢劫”系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之一。那么,持假枪抢劫算不算“持枪抢劫”呢,换言之,持假枪抢劫是否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呢?对此,陈洪兵、王朋两同志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上发表的《涉枪犯罪疑难问题研究》(以下简称陈文)一文中指出:持假枪抢劫不属于作为抢劫罪加重情节之一的“持枪抢劫”,只有持真枪抢劫才属于我国《刑法》第263条所规定的“持枪抢劫”。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文与之商榷。陈文认为,立法者之所以将持枪抢劫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是因为持枪抢劫不仅对被害人极具恐吓作用,而且极有可能带来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既是假枪,尽管也能对不明真相的被害人具有恐吓作用,但不可能产生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此外,从罪行法定的角度来讲,假枪毕竟不是枪……,假枪不具备枪的功能和用途,就不能算是枪。据此,陈文认为,“只有持真枪抢劫的,才系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中的持枪抢劫”。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按着“释名以章义”的原则写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就是他以“文心”书名的由来。觅取美名而垂青一个“心”字,是不是别有深意,或者说是寄托呢?看来是有的。有一段尚未引起注意的闲文,似不应放过,这就是《序志》篇的“赞”。其语曰:“生  相似文献   

17.
说“过秦”     
贾谊《过秦论》中的“过秦”一语,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的解释是:“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其他有关选本的说法与此略同。此说盖本于《昭明文选》李善注:“言秦之过”,但我认为还值得商榷。我们并不否认古汉语中的“过”可作“过失”解,也不否认古汉语中的名词可作动词用,然而,用这两条来解释“过秦”一语,却似乎有些牵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8.
引子四川信言律师事务所的名称“信言”二字取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引申为“诚实的,值得信赖的言辞”。取其诚实不欺,值得信赖之意。事务所所训———“言必信,行必果”源于《论语·子路》,是“言而有信”的升华,在强调“言而有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行”的要求:通过和发现掌握事实,准确地适用法律,勤勉尽责地为客户服务,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结果。使青春飞扬的信言人1999年成立的四川信言律师事务所,在蓬勃发展的律师队伍中应该说是一名“新兵”。不过“新兵”有“新兵”的追…  相似文献   

19.
据1月25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四川女子监狱为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今年春节将对近百名罪犯采取“奖假”制度,让她们能够与家人团聚。能够享受如此“待遇”的条件有二:一是改造表现一贯好;二是原判有期徒刑已执行二分之一以上刑期。对符合“条件”的罪犯,监狱方面将按一定比例对其实施“奖假”,假期长短根据罪犯家庭住址而定,一般为三至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报道还称,“去年春节”监狱就已经为110名罪犯实施了“奖假”。对于监狱“为了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而采取的“奖假”改革举措的良苦用心,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监狱作为刑罚的执…  相似文献   

20.
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是以劝善改恶为目的的文学作品。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其中有不少是拾金不昧、终得好报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