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弘 《北方法学》2015,9(1):95-104
作为担保性质的行政法是将行政法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来考量的一种方法论,同时又是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回应、反思与重构。行政法为私权主体之间正当权益的实现即民法契约内容的实现提供担保,政府具有以行政法对民事契约或民事活动予以担保的能力,行政责任的实质是一种担保责任。平等观念的确立、诚信原则的完备、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非强制行政行为的发达、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变,都有益于作为担保性质行政法的观念的确立与制度建设的实现。担保性质行政法对行政法学范畴的创新在于:私权自由与行政权有限性、行政的双方意思性与单方意志性并存、行政权与私权关系的重新定位、指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的路径。担保性质行政法与民法作为方法论意义最为重要的关系在于将行政法与民法置于统一法律关系中同构,使双方有了直接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婚姻两维度多层次匹配理论的基本模型是在批判地吸纳了关于解释择偶的婚姻市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构建的。两性在婚姻匹配中倾向于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双方有关婚姻资源条件具有等价性;二是双方有关婚姻特质具有契舍性。这是分析婚姻质量的两个主要维度和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命题。个体的婚姻资源和婚姻特质分为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及价值倾向的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涉及等价性和契合性匹配问题。使用该理论的基本命题可以解释目前我国城乡婚姻匹配冲突的原因。该理论模型既能解释婚姻匹配的静态结构,又能解释婚姻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婚姻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行政法关系在行政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具有将行政法由静态而动态、由宏观而微观、由规制而调整、由单向而对等的价值。然而,我国学界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其价值的系统研究,这必然会制约行政法关系其他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我们对行政法关系的价值作了较为全面地探讨。认为其存在基础的客观性、实现过程的实在性、运作方式的意志性、发生空间的内在性是我们分析上述行政法关系价值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平等是行政法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笔者认为需要修正这一观点,在此进行如下探讨。一、对传统理论观点的几点质疑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特征问题上仍沿用苏联行政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不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作为行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理论基础再探讨─—与杨解君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对行政法内蕴的“行政权─—相对方权利”之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和阐释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命题的有机结合。本文认为,“平衡论”正是从行政法内在基本矛盾出发,透过行政法中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非平衡”现象,试图从更深层面来揭示这对矛盾;“行政权─—相对方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这对矛盾之基础的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平衡是这一行政法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也应是现代行政法的价值导向;文章在阐析上述观点时,并就行政法学界对“平衡论”进行的一些质疑和批评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6.
行政优先权与法律优先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优先权在我国行政法治层面上包括了行政法关系的单方面性、行政职权的推定正确性和行政主体行政权威等内容;理论层面上则决定了我国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并成为与西方控权性行政法的分水岭;方法论层面上则使平衡论、管理论、服务论有了似乎合理的解释进路.然而,加入WTO以后,行政法的国际化倾向则不能容忍行政权优先于法律.为了理清法律优先的经纬,本文以对比的方式从宪政思想、法治理念、调控方式等方面对行政优先权与法律优先予以分析,并使我们必然对法律优先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7.
是否将调解引入行政诉讼是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权是公共权力,不存在实体上的自由处分权,而调解是建立在双方互相自愿,双方互相放弃某些权利的基础上,故行政诉讼领域不能适用调解。本文从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存在的现状、可行性以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将调解引入行政诉讼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宪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命题涉及宪法与立法者制定的一般规范的关系构造,如何理解宪法、是否以及如何限制形式法律对一般规范的创造为二者关系命题的核心。从观念史的脉络来看,宪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命题奠定在自然法与人定法、法与法律、根本法与一般法所表征“法”二元论的基础之上。“法”二元论强调人定法、一般法的有效性并非仅出于立法者的意志和命令,也服从于更高的法。随着立宪主义的兴起,更高的法和基于制宪权的宪法相结合,逐渐实证化为优于一般法的最高成文法律。在议会立法国时期,法规完全为形式法律所垄断创造,宪法的规范力须经由形式法律的转化,不具备对于一般法的优位性。二战后,基于对法实证主义的反思,宪法不再仅被理解为源于制宪者的决断,亦被认定为独立于主权者意志的理性和正义的体系。宪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命题是阶层的判断:首先判断制宪者的意志与更高的法对宪法认知的影响,其次判断具有形式和实质双重优位性的宪法对一般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行政主体的职权是行政法学中行政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在学界已形成共识。在分析行政主体的职权时,理论界普遍认为行政主体的职权具有不可处分性,其以行政职权是国家权的组成部分、行政主体没有独立法律人格、行政主体权利义务不可分割等理论作为支撑。我们认为这些理论本身的缺陷决定了它们不能支撑职权不可处分的论点。原因在于行政主体在职权行使过程中的意志并非从属而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并非无人格而是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关系中是完整而非不完整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实则处分一定行政职权之权。行政主体的职权处分权一旦能够从理论上得到合乎逻辑的证明,其一旦能够成立就应该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行政法治中得到反映,应被国家法律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法制度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0.
张泽想 《中国法学》2003,12(2):173-184
私法中的契约自由以自由意志为核心 ,它蕴含着对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尊重。现代行政法同样也应服膺于这种尊重人的理念 ,因而契约自由精神完全可以在行政法中得到延展。就行政主体而言 ,自由意志体现在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及其限制上 ;对行政相对人来说 ,其自由意志主要表现为行政参与的自由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自由意志的存在以及双方的互动与沟通 ,使行政过程中的合意得以形成。我们提倡通过合意来处理行政事务、解决行政纷争 ,但也应合理地界定行政合意的边界  相似文献   

11.
“合法的一定都是合理的,合理的不一定都是合法的”这一命题曾出现在去年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行政法专业招考试卷上。应考法官当时如何作答,标准答案应是怎样,这都不必究寻。但正确理解该命题中的“合理”概念及其与“合法”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指导司法人员法律适用却是值得作些研究。(一)先从一宗房屋典赎纠纷案件说起。该案原告林细坤,是位去台人员。被告陈辉宗。家住福建沿海某县。原、被告双方讼争的一座平房系原告的父亲林鸿额(1957年死亡)的业产。1921年,林鹊额将该房屋妈给被告的祖父陈秋文(解放前死亡),典期八年,典…  相似文献   

12.
茅铭晨 《中国法学》2004,(2):182-185
<正> 我国行政法学界提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命题至今已足足二十年。其间,在最近十年中还发生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有学者预言:这场讨论将继续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行政法理论基础”争论历史的反思综观这一、二十年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至少有以下缺陷和问题:第一,不分法律的“第一现象”、“第二现象”、“第三现象”,不注意从行政法的本源上去探寻行政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也不重视从法的“第一现象”与“第二、第三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去认识行政法的本质和要  相似文献   

13.
行政法人论     
任何法律关系都需通过当事人的活动来实现,没有当事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就没有承担主体,该法律关系也就不可能成立.与其他法律关系一样,行政法关系也必须有双方当事人才能成立.本文试就行政法关系的当事人——行政法人的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如何理解行政法上客观法与主观法的关系,存在三种基本立场。主客观法分离立场认为维护公益的行政法与公民个人权利形成对峙。该立场存在无法关联违法性与侵权性、抱持无视宪法的行政法观等疑问。主客观法结合立场主张从客观法中分出一部分请求权对应行政主体法定义务。该立场存在宪法与行政法平台错位、公益与私益纵向割裂等局限。主客观法统一立场将客观法当作主观法的全部集合,权利由客观法分解得来。该立场是理解行政法主客观法关系的妥当见解。在分配行政与利害调整观念下,特定或不特定复数私人主体间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各种利益与不利益冲突、对立并交织而成的利害关系网才是行政实体法律关系的本质,行政法上的实体权利应当由此导出。遵循“利害关系→合法权益”而非“合法权益→利害关系”的逻辑顺序才是判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政府代理论是以我国政体为基础,借助民法代理原理所形成的行政法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与其他行政法理论基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文中就政府代理论与平衡论、公共利益本位论、控权论和政府法治论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行政协定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协定刍议杨临宏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中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双方行为,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间相互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行政主体相互间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和行政相对人间相互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所研究的只是前一种...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关系主体内涵的转变关保英行政法关系主体通常指所有参加到行政法关系中的机关、组织和个人。行政法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甚至可以说,行政法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行政法关系的存在、运转都是围绕行政法关系主体而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机器不能产生瑕疵意志而被骗,预设的同意理论与机器是自然人意志的延伸这一命题存在冲突。在新型支付方式中,需要明确区分行为究竟是符合了预设的同意还是避开了预设的同意。事实上,只要抓住"机器是由自然人设计的"这一关键,当设计者不存在错误认识时,机器便也不会产生错误认识,机器根本不具有处分财物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9.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是在美国宪法中确立的,它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就正当法律程序与美国行政法的关系做一探讨,从正当法律程序存在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行政法发展的统一趋势、对构建和完善我国行政法的启示这样三个方面对正当程序原则进行了剖析和论证,力求为科学地揭示该原则的基本内容提供系统的理论论证,并为科学地构建中国行政法上之正当程序原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行政诉讼中能否适用调解是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不存在实体上的自由处分权。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而调解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双方互相放弃某些权利的基础上,故行政诉讼领域不能适用调解。本文从对行政权的辨析及行政程序中使用调解是否会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是否会违背行政法治原则的角度出发,对行政诉讼中运用调解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