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越南华文教育近年来出现较明显复苏,华文从华人的民族文化载体逐渐发展为越南社会加强与中国经济文化联系、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有力工具。这些新现象为传承越南华族文化、增进中越交往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针对当前越南华文教育的资金、师资、教材等问题,中国可在越南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加以补充与协助,为中越关系的深化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颁布生效的印尼2009年第24号《国旗、国语、国徽及国歌法》规定,印尼的语言可分为国民语言、官方语言、地方语言和外国语四种。本文依据印尼国家法律分析华语的地位和功能及其对华语教学~①的影响发现,虽然印尼华人作为一个民族已得到法律认可,但华族的语言——华语不属于印尼国家内部的民族语言或地方语言。不论从法律方面还是从教育方面考察,华语的地位和功能均属于外语。为了确保华语教学在印尼的可持续发展,印尼华语教学应顺应其外语定位,并融入本土文化,避免卷入意识形态纷争。印尼华语教学主要属于第二语言教学,这将影响印尼华文教学的顶层设计及实施。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颁布生效的印尼2009年第24号《国旗、国语、国徽及国歌法》规定,印尼的语言可分为国民语言、官方语言、地方语言和外国语四种。本文依据印尼国家法律分析华语的地位和功能及其对华语教学~①的影响发现,虽然印尼华人作为一个民族已得到法律认可,但华族的语言——华语不属于印尼国家内部的民族语言或地方语言。不论从法律方面还是从教育方面考察,华语的地位和功能均属于外语。为了确保华语教学在印尼的可持续发展,印尼华语教学应顺应其外语定位,并融入本土文化,避免卷入意识形态纷争。印尼华语教学主要属于第二语言教学,这将影响印尼华文教学的顶层设计及实施。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的首要官方行政语文通常是国内主要民族的语文,可是以华族人口居多的新加坡,首要的行政语文却是英文;代表三大民族的华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也都是官方语文,但基本上是负起民族内部沟通和文化传承使命的“第二语文”。不过,华语文虽然不是行政语文,但至今仍然是政党争取选票的“政治语文”。这是新加坡民族语言与政治共波澜的一个特殊现象。可是,鉴于新加坡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它和国际经贸接轨的需要,华文始终无缘成为官方行政语文。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从殖民地时代至今,华语文如何影响新加坡政治的发展,以及它如何在多次全国大选…  相似文献   

5.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力争取华人权益,为华文教育赢得生存空间和合法地位;大力倡导族际和谐,为华文教育寻求友族理解和社会包容;维护华族团结,推动华社活动,为华文教育构筑族群共识;不断丰富版面内容,促进读者华文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认知的发展;大量刊载华教信息,为华文教育提供广告服务、舆论引导和传播平台;直接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给予资金、物质、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华人移居马来亚地区近数百年,对华族文化具深厚影响力的华文教育,亦在本区发展几近百年,在殖民地时代,由于英殖民地政府初期以华人为马来亚地区之短暂居民,对华族子弟不愿提供教育而任其自由发展,一次大战以后,海外华人文化与政治意识急速升起与成长。这种以中国为导向的意识引起华族侨居地政府的猜忌。英殖民地政府开始监控华文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亚土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华文教育成为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难题,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成立,1955年获得自治地位,于1957年8月31日获得独立,并于1963年9月结合新加坡、砂劳越、…  相似文献   

7.
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华人占其总人口约76.9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英文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 ,华文并不普及。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基 ,加速现代化进程 ,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华文的地位。一、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与原因独立前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统治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语言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英语流行 ,各民族语言衰落 ,华文教育也不例外。1980年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不复存在标志着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全面衰落。(一 )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在新加坡 ,作为母语文之一 ,华文虽然较其他…  相似文献   

8.
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始于我国同治、道光年间。一百多年来,随着柬政局的变化,几起几落。被称为华文教育黄金时代的50—60年代,全柬有230所华校,学生5万多。70年代以后,步入低谷,到1974年,不仅华文教育被全面禁止,连华侨在公开场合讲华语也被禁止了。90年代以来,随着柬埔寨政府实施经济开放,多元文化政策,华文教育开始复苏,进入了一个新生的历史时期。一、恢复的过程1990年12月20日柬华理事会成立的一天,在金边“首都大会堂”门额上,堂堂正正挂起了用柬文和华文书写的“柬华理事会成立典礼”大幅横额,标志着使用华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重获生机的缘由,既在于华族民族国家认同的完成,又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务实的外交政策.其内外两方面的推动,决定了本地区华文教育恢复和振兴的势所必然.故而,华文教育在中国-东南亚国家之间,不仅具有商业的功用和文化的价值,而且也将成为区域化进程中一个有意义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印尼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两届政府均主张多元文化社会,调整了华文政策,华文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印尼华文教育面临师资严重短缺、师资队伍老化、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学习华文困难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印尼华文教师进行田野调查,进一步了解到印尼华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困难和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战后重返马来亚的英国,曾计划通过允许各族群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加强英语教育的作法,使境内各族群建立一个共同的公民意识。然而,在马来土著民族主义的挑战下,此一教育方针遂转变为英、巫双语政策,华、印两族母语被排除在官方教育体系之外。为泯除华文教育,新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特别聘请吴德耀与方卫廉前来马来亚调查。但《方吴报告书》却指出"马来亚化"是一个让居住于马来亚的各族群的文化,经由去芜存菁的自然融合过程,不应该以强制力去完成,华族的语言、文化必然是"马来亚文化"中的宝贵资产,因而建议联合邦政府增加对华校的补助,并鼓励跨族群多语的学习。报告书对于华族语言文化的肯定,使主政者不敢贸然消灭华文教育,为日后马来亚华族在保存及维护族群语言与文化上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是泰国华文教育的两大体系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产权私立,以补习学校为主要办学形式;商业化运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信用培育、品牌塑造、市场开发和公众评价;规模较大,生源多样化;师资性别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明显。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较为严谨的教学规范、灵活的班级与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华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其在华教领域呈现多方面的优势。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的发展,将华教触角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生扩大到所有人群,既增加了受众,也深化了层次,提升了华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推广和中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为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在历史上,两国都有着不断接纳外来民族迁入的经历。15~19世纪,华人族群分别在这两个国家扎根并繁衍。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6%,而新加坡华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76.8%。由于华族在两国都为主要民族之一,华族文化的载体——华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成为两国华人社会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对于华语教育的发展问题,两国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需要,  相似文献   

14.
华文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一个非常独特的私立教育体系,是我们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应该说,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文章见诸报刊,但根据马来西亚近年来的政策动态,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来把握这个问题,这还是一个较新的视角。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导向直接决定了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导向首先是通过经济因素体现出来的。英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歧视政策不仅极大地压抑了华文教育,而且对1957年独立的马来西亚政府也产生了消极的示范影响。1961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教育施行单语教育。当时华校和英校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楚河汉界,互不相关。英校不教华文,华校不教英文;由于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是华语,因此当时的华校生,华文程度远比目前的一般学生高出许多。1956年,新加坡《各党派教育报告书》中规定:每间学校至少必须开设两门语文课,如:华文和英文、英文和马来文,或英文和其他语文。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此掀开序幕。华校以华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英校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华文或马来文或淡米尔文为第二语文;马来学校以马来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当时…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继续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校数量增加,学生数目扩大,华文教育普及度提高,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等方面.但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师资、教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曼谷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存在优质师资及合格管理人才匮乏、教材针对性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华语应用的现实环境、行业过度竞争、缺乏政府有效支持、本国或本地区同行间以及与中国或周边国家华教界联系不密切等问题。为此,必须革新教学方法,编写实用性强的本土教材,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校际协作,建立协调机制,在华人社会积极营造中华文化氛围,与国民教育体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曼谷民办非全日制华教界对自身发展前景抱有极大信心,这种信心既是基于对华文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基于对华文教育历史使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十国华文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于1997年12月2日至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加坡、印尼、泰国、文莱、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特区等派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人数约150名。这次研讨会共收到教育论文三十多篇。从提交的论文内容及现场讨论,再加上各有关资料,可以看出东南亚10个国家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的发展概况。越南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东汉时在交址就开办了教导汉语的学校。过去,越南人使用汉语主要是写文言文,不是讲汉语。一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由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移。越南统一后,形成学习…  相似文献   

19.
越南的华族     
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华族有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广宁、河北、谅山等省的农村里,其中55%以上集中在广宁省。华族大部分务农,少数在矿区(主要是鸿基煤矿)当工人或在城镇从事其他行业。他们自称“汉族”,不喜欢“华族”这个名称。他们单独聚居,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由于他们迁入越南的时间和地  相似文献   

20.
周聿峨 《东南亚》2000,(2):55-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有为数不少的华文学校 ,但战后的几十年中 ,各国华文教育严重衰落 ,包括华人占人口比例 70 %的新加坡。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 ,目前 ,全马有以华语为教育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 12 82间 ,华文独立中学 6 0间 ,华文大专3间 ,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在于 :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 ,我们的文化 ,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 ,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 ,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