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思想犹如黄浦江大潮汹涌澎湃,冲击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一批又一批宰事学子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到欧洲、日本诸国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后,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去,“以俄为师”,则成为有志青年新的追求和向往。1920年11月,22岁的青年刘少奇从家乡湖南到上海,住进位于法租界内的霞飞路渔阳里6号的上海外国语学社。这是刘少奇生平第一次到上海——此行目的是在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学习俄语,为赴俄留学作准备。在此之前,刘少奇原来准备赴法勤工俭…  相似文献   

2.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的爆发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苏俄成为在华中外基督徒关注的焦点。在20世纪20年代,少数基督徒已认可苏俄革命的积极意义,但真正给基督徒的苏俄观带来巨大转折的是30年代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促使基督徒对苏联的赞美达到一个高潮,并积极呼吁中国向苏联学习,借以改造基督教,将苏联视为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及基督教身份重构的参照,以至最终影响到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迎拒。  相似文献   

4.
新的革命高潮呼之欲出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即全力投入到国民党改组工作中,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许多共产党员成为当地国民党改组的主要负责人,对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共产国际和苏俄也积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1923年10月,鲍罗廷以共产国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的严峻形势和敌对势力的反苏宣传主导了时人对苏俄的认知,进而生成并强化了苏俄的负面形象。但随着苏俄政权稳固、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和苏俄真实信息播散,苏俄负面形象逐渐消解。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反帝情绪及爱国热情,在各派的鼓动宣传下,其形象达到"高光时刻"。苏俄形象的演变,其实是各派系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在苏俄现实、苏俄信息、时人思想理念和国家权益四个要素互动参与下渐进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刊出苏俄革命纪念特刊,系统而翔实地宣传、介绍了十月革命、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十月革命以来苏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运动的关系等情况。这对于中国广大革命青年深入了解十月革命,坚定革命信念,走上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21):119-119
一九一二年,翟秋白第一次去苏俄采访。当时正值十月革命四周年,他到工厂参加纪念集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刊出“苏俄革命纪念特刊”,系统而翔实地宣传、介绍了十月革命、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十月革命以来苏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运动的关系等情况。这对于中国广大革命青年深入了解十月革命,坚定革命信念,走上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赴苏俄留学运动,最早是由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推动的,该研究会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倡留俄勤工俭学。1921年初,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介绍,一批湖南学生动身去俄国,是为赴苏俄留学运动之始。以后陆续有人前往苏俄,使留苏的中国学生已  相似文献   

10.
说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苏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苏俄的红色政权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党的中央委员会发出了党员必须以革命的精神来支援国家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党员的工作热情普遍高涨。  相似文献   

11.
夕岩 《新湘评论》2020,(8):54-55
罗亦农,1902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21年5月,罗亦农和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位青年分别化装成裁缝、理发匠等手工劳动者,从上海向莫斯科进发。临行前,罗亦农从上海回老家湘潭探亲,他告诉家里人:"世界要变""我要到俄国去找一条出路"。这群怀揣着梦想的青年,先是乘日本邮轮取道长崎赴海参崴,又克服重重困难越过伊曼河,抵达由苏俄红军控制的伯力。然后在伯力军事部门的安排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罗亦农被分配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波 《奋斗》2021,(2):68-69
1897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东北开始修建"丁"字型铁路,铁路由俄境内赤塔到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出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从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是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到苏俄学习考察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输送的,这条"红色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新中国的青年,应该如何作为,追求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1957年5月2日,周恩来于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为《天津青年报》的题词回答了这一问题。题词中,周恩来对青年的人生价值追求作了五个方面的定位:"努力学习",讲的是知识的追求,是对青年最基本的要求,学习是青年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积极劳动",讲的是实践的追求,要求青年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向普通  相似文献   

14.
“到苏联去”,“到列宁的故乡去”,“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去!”1921年夏,年方23岁的刘少奇经杨明斋介绍,与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十几人,经日本长崎、苏俄海参崴、伯力、海兰泡、赤塔、伊尔库茨克前往莫斯科,这是刘少奇第一次远离故国之行.由于苏联受战争创伤严重,交通十分不便,火车一路上走走停停,颠簸3个月才到达目的地.到莫斯科后,刘少奇进入了专门为培养苏联少数民族和东方各国培养政治干部而创办的特殊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在这所学校里,刘少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奔赴苏俄采访,并出版著作《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在报道中,瞿秋白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评介新经济政策,宣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全方位介绍苏俄社会的现实情况。瞿秋白对苏俄的报道是中国记者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作品,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以苏俄为榜样进行民主解放斗争、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苏俄结盟后,再次进行了争拨关余的努力.此次关余事件自始至终受到了苏俄的深刻影响.苏俄与孙中山的结盟,鼓舞了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斗志;苏俄援助的既少且迟,促使广州政府因窘迫的财政再次争拨关余;鲍罗廷的到来帮助孙中山稳定了广州的局势,推动了事件的进展;苏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的政治宣传和群众运动,提升了争拨关余...  相似文献   

17.
吕春 《广东党史》2005,(1):21-22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许多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向往,纷纷赴俄勤工俭学,刘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20年冬,他在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直奔上海,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革命理论,为到苏俄留学作准备。1921年5月,刘少奇与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登上一艘开往海参崴的邮轮,开始了他们的旅俄生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鼎鼎有名的交通要道,许多人耳熟能详。可若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之路,却鲜为人知。早在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就经常派人通过中东铁路到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习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虽然形成较晚,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进一步确立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方针、路线,中共中央决定在1928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许多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向往,纷纷赴俄勤工俭学。刘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20年冬,他由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革命理论,为到苏俄留学作准备。1921年5月,刘少奇与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登上一艘开往海参崴的邮轮,开始了他们的旅俄生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