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华族是该国三大部族之一。华文的地位是种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文。华人社会中有多个方言群体。华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出现了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华团)是一个常被错误理解的法律产物。本文在阐明马来西亚社团与华团的涵义以及华团中文译名纷繁根源的此基础上,通过华团的成立与信息化概况的阐述,说明不同性质的华团由于具有不同的宗旨与目标,其信息化建设所受的法律规制亦有所不同。马来西亚的宪法不仅对华团的信息化作出了保障和制约,依据相关宪法条款制定的法律,更对华团的信息化产生一定的约束,尽管马来西亚法律就华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迄今尚未有太高的约束。笔者以为,对马来西亚华团信息化建设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与研究,也是对马来西亚华团的地位及其参与全球华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可行性的重要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可大致分为宗亲会、地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宗教类社团,以及文化社团等。文冬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玻璃口新村作为紧邻文冬市区最大的新村也有一部分华人社团分布其中,新村现有的华人社团为两家宗亲会、两家文化类社团和一家私会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内社团已经体现出了定位本地化和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成为联结当地华人的纽带,也是当地华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新村的华人社团在团结新村村民、促进新村和谐发展、发扬华人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社团经营后继无人、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内部的交往相当频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并非单一语言群体,社会内部的条件如学校教学语言、所属的方言群体、多语的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华人在族内交谈时面对语言上选择的问题。本研究选定了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三个对象,即相识的朋友、工作上的同事和不同年龄层的陌生华人,进行华人社会交谈用语的探讨。在吉隆坡所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发现,年龄比较大的华人一般上多选择本身祖籍的方言,而比较年轻的华人则偏向于选择华语和英语为社会用语。这证实了华人的社会用语并不单一,不同年龄层的用语有所差异。华人社会用语的选择是社会变迁的镜子,反映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讲究"吃",海外华人也一样。在马来西亚,大多数华人的婚宴菜肴仍然以中式菜肴为主,菜名也延续中国菜名结构。在名称的结构和元素方面,婚宴菜名仍保留着传统方式,以1—5元素并排凑合,除了烹调动词外,其他多为名词。在寓意方面,婚宴菜名也顾及族群的文化和心理,极尽富贵吉利幸福之意。大部分菜名字数介于4—13字之间,以实指、虚指或实虚元素结合,非常多样化,体现了华人对菜肴婚宴语言的高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郑达 《八桂侨刊》2010,(2):30-36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数量众多,发展迅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业缘社团影响较大,他们以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此外,在维护华社权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联谊互助等方面,业缘社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马关系的迅速发展,业缘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有效地促进了中马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8.
华族与马来族,由于二者传统文化的差异,因此,在马来西亚的国度里,至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制度。马来人遵从回教法律,实行一夫多妻制,而华人则服从一部由中国传统习惯法演变而成的新的婚姻法。后者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华人社会内部的变迁,也显示了外部环境对华人传统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人企业的状况如何?由于对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焦点一直对准成功的企业集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个错觉,几乎华人企业都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以此为基点,认为华人经济在所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试图以马来西亚为切人点,探讨海外华人企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希望更客观地了解海外华人经济。  相似文献   

10.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已形成了多样性、多层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但其政治参与仍面临着制度性障碍和意识形态限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由于数量过于庞大,造成力量的分散。过去数十年间,华人社团按其性质相近者,以联合会方式整而合之。于是华人社团的"整体网络"终于形成,不仅有利业务运作,而且促进整体的团结。但近年来过度的整合,导致华人社团大而无当,无法真正连成一体。进入互联网络时代,部分与时俱进的华人社团,利用新的科技,在原有"整体网络"基础上,使各种组织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扩大华人社团驰骋空间,以及结社功能。  相似文献   

15.
陈杰 《八桂侨刊》2020,(1):94-96
《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是马来西亚华人学者文平强的一部论文集,该书比较系统全面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各种层面,其中包括有关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的讨论与分析。该书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考,将有助于学术界从方法论和理论视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学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拟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资本数额、投资范围、及职业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展望华人经济这几方面的近期发展趋势。 一 华侨移居马来西亚后很长一段时间,资本积累十分缓慢。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马来西亚华侨资本,日本学者游仲勋认为是2亿美元。而福田省三则估计,1930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为4.93亿叻元,折算约为2.46亿美元,略高于游仲勋的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海外华侨华人 社团历史悠久,可以说是华侨现象的产物。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和发展与华侨现象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