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天津市某肉用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NIB)病鸡中取肾组织,按常规处理后接种9-10日龄鸡胚,连续传代培养至第7代,并对4-7代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血凝性、EID50及对DNV的干扰性和乙醚敏感性进行测试,同时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4-7代分离毒株可使85%-90%鸡胚于接种后8-9 d死亡,多数死胚和残存活胚胚体出血、蜷缩、矮化等具有IBV感染特征;该分离毒株无直接血凝性,但经10 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毒株对乙醚敏感;动物回归试验中有65%的感染鸡在15 d内发病或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肾苍白、肿胀,肾小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外观呈菜花样.经鉴定,分离的病毒株JH9801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部分鸡场发生一种以病鸡极度消瘦、拉稀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鉴定确诊为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GIB) ,并分离出IBV JB9702 株,HA 效价为212,EID50 为10 -6.81/0 .2 m L。病毒干扰试验中,IBVJB9702 + NDV LaSota接种鸡胚HA 效价为24~6 ,LaSota 接种鸡胚HA 效价为210~11 ;用IBV JB9702 病毒液1∶10 稀释后感染经IBV H120 弱毒疫苗免疫雏鸡,发病8/10 ,死亡3/10 。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对鸡的致病性,采用滴鼻、点眼和滴口方法,用QXIBV、DYIBV、FCIBV分离毒株对未免疫鸡和SPF鸡进行了攻毒致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未免疫的10日龄鸡攻毒后致死鸡的剖检变化与20日龄未免疫的被攻毒鸡相似,均有腺胃肿大,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20日龄(高日龄)攻毒鸡较低日龄(10日龄)攻毒鸡死亡率偏高。被攻毒的SPF鸡均出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腹泻等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腺胃肿大,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被攻毒的未免疫鸡、SPF鸡与自然发病鸡死亡率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用这3株腺胃型IBV分离株均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密山两地自然发病鸡场分离到2株病毒.经鸡胚连续盲传至第5代时出现胚体蜷缩成团状、暗淡无光,头、翅、肢有出血点.经理化测定试验、气管环感染试验、回归试验等检测,鉴定分离的2株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暂定名为MK、M2.  相似文献   

5.
从陕西省榆林市某蛋用种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中分离到了1 株肾型IBV(定名为YL 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电镜特征等生物学特性鉴定及S1基因5′端的RT 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经10 g/L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地抑制其凝集性;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有近似球形、直径100 nm左右的冠状病毒粒子;用RT PCR方法扩增到1 条373 bp的目的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IBV CQ/01/2004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8%。  相似文献   

6.
从具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NIB)临床病变特征的乌骨鸡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经鸡胚盲传6代后,可引起40%以上鸡胚死亡,并出现典型的侏儒胚;人工感染雏鸡表现为肾肿大和尿酸盐沉积;能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繁殖;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56℃水浴30分钟被灭活,耐pH3和pH11;不能直接凝集红细胞,但经1.5%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1:512),这种血凝活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澳大利亚T株阳性血清所抑制;电镜下可见直径约90nm、大小一致的圆型病毒颗粒,表面有稀疏的纤突,长约20nm,与冠状病毒形态相似。综合以上特性,证明所分离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  相似文献   

7.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蛋鸡肾组织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HH06。该分离毒株经SPF鸡胚传代、血凝试验、负染电镜检查以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为IBV。用RT-PCR扩增得到了HH06株S1基因片段,经测序,并与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的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H06株S1基因由1 620个核苷酸组成,推导的多肽由5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推导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序列为5个连续碱性氨基酸HRRRR。HH06株S1基因序列与除LX4外的其他参考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低,亲缘关系均较远。初步证实HH06株为不同于IBV疫苗株的一个新毒株。  相似文献   

8.
河南一些养鸡场爆发流行以呼吸道症状为临床特征,以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为病变特征的传染病。从典型病例的肺、肾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鸡胚接种盲传5代,结合雏鸡回归试验、胰酶及磷酸酯酶处理鸡红细胞凝集试验,与T_4标准阳性血清鸡胚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分离物为T_4株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安阳等地传染性支气管炎 (IB)典型发病鸡群中分离出 1株该病毒野毒株 ,经鸡胚接种、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对该毒株鉴定后制成灭活疫苗 ,通过实验室检测及田间试验 ,该疫苗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推广试验其保护率在 94%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豫北地区一些鸡场的鸡群发生了以腺胃肿胀为特征的传染病.采集腺胃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鸡胚传至8代以上时出现典型侏儒化和规律性死亡;鸡胚尿囊液经磷钨酸负染后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有囊膜和纤突,圆形,直径90-160 nm的病毒粒子;未经处理的分离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此凝集能特异的被抗分离株超免疫血清所抑制.用分离毒株制备油佐剂灭活疫苗,保护率达100%.建议预防IB时用本地区分离株制成多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1.
ABC-Dot-ELISA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ABC-Dot-ELISA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方法,其最佳反应条件是包被液为0.05 mol/LpH 9.6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CBS),兔抗IBV IgG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80,抗原的最佳浓度为1800,封闭剂选用0.01 mol/L pH 7.4含30mL/L白明胶的PBS,B-AgG和ABC-HEP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200.用ABC-Dot-ELISA与琼脂扩散试验(AGP)比较检测255份自然发病鸡和20份人工感染雏鸡的口咽拭子、气管、肺、肾,前者的检出率远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应用系统血凝抑制试验(HI)确定了4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毒株(Fu、X、W、H)与3个标准株(M41、Gray、T)间的抗原相关性,并对分型结果以雏鸡免疫交叉保护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Fu、X株与T株的抗原性接近,W、H株与M41株的抗原性接近.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01/0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辽宁省某牛场出现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的牛鼻拭子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能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典型性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PCR及病毒形态学观察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IBRV,并被命名为IBRV-LN01/08。根据IBRV的保守区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鉴定引物,将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IBRV K22株的同源性为99.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6~9月龄IBRV抗体阴性黄牛人工感染IBRV-LN01/08株F3代细胞培养物后,试验动物出现持续体温升高,流鼻涕,鼻内黏膜有白色糜烂溃疡及结节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猪瘟病毒GSLZ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甘肃省兰州市某猪场疑似猪瘟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并盲传至第12代,结果在盲传2代之后的细胞培养物中均可检测到猪瘟病毒(CSFV)E2基因.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约25 nm典型的CSFV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GSLZ株.对E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标准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病毒GZ-Z1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贵州分离株,将贵阳市某猪场送检的流产胎儿病料经一系列处理后接种Vero细胞,并对分离毒株分别进行了病毒理化特性、电镜形态观察、中和试验、动物接种试验、核酸检测等鉴定。当盲传至第3代时,出现细胞变圆变亮、脱落、呈拉网状特征的细胞病变;分离毒不耐酸和热,对5-碘脱氧尿核苷和有机溶剂氯仿敏感,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透射电镜下可见位于囊泡中呈近圆形、有囊膜、150~180 nm大小的成熟病毒粒子,在胞核中可见衣壳呈晶格状排列的病毒包涵体以及空心、实心2种无囊膜的病毒粒子;将分离毒株接种家兔,能引起家兔奇痒、麻痹死亡;PCR扩增产物经测序证明系PRV gD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成功分离获得了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贵州株。  相似文献   

16.
将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脑心肌炎仔猪病料接种BHK-21细胞,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基因序列测定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BHK-21细胞接种病料样品后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病毒TCID50为10-9.2/mL;用脑心肌炎病毒(EMCV)单克隆抗体-IFA检测,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分离物的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EMCV VP1基因的同源性为85.7%~99.8%;BALB/c小鼠人工感染该分离株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EMCV的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证明,试验鼠脑组织中含有EMCV抗原,商品仔猪人工感染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证明该分离病毒为EMCV(NJ08株),且对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临床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病犬血液中分离获得了1株病毒,采用细胞培养、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能使MDCK和Vero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和猪红细胞;能被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所中和,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将感染细胞用抗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及荧光抗体染色后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呼肠孤病毒1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