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世于1921年的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富有盛名,在东西方社会环境均已发生了巨变的全球化背景下,追溯梁先生的东西文化议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路径提供新的视野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1970年,“文化大革命”进行正酣,林彪、江青肆虐无度。此时的梁漱溟先生,不畏强权,再次展示了他可堪“惊世骇闻,以身报国”足耀史章的“独立思考”秉性。 那年,在毛泽东的关照下,仍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梁先生,参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民主党派人士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庚,他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中南海,梁漱溟作为座上宾,与毛泽东有过久远而频繁的交往。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离开重庆,经由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皆在莫斯科。3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由莫斯科返抵北京,许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统战部把梁漱溟排在迎候队伍中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头一个。毛泽东下火车后,立刻发现了他,并大声说:“梁先生,您也到了北…  相似文献   

4.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0)
<正>梁永禄先生曾任"台湾省旅平同乡会"会长。1949年5月15日(周日),他在日记(手稿)里写道:上午九点在同乡会开(会)欢迎参加这次全国青年大会(按,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台湾代表几位,内有女士二三位,由石门(按,即石家庄)军政大学(按,指华北军政大学)来一位高砂(山)族代表,还有陈天大公子也从石门来出席。谢雪红女士、苏申(新)先生、  相似文献   

6.
《春秋》2001,(5)
畅谈颐年堂1950年9月16日,梁漱溟参观东北回到北京。23日晚,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派车将他接至颐年堂。梁漱溟先谈了在东北旅顺、大连所见苏美飞机冲突之事,并深为战事爆发而担心。毛泽东说,目前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根据美方及其国内布置的军队情况,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梁漱溟报告了  相似文献   

7.
上面引的是华罗庚先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一次集会中发言的名句,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以上,但每一念及,仍永记不忘。跟梁思成先生一样,华罗庚先生也是清华大学的名教授,一个是建筑大师,另一个是数学泰斗。梁先生分别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华先生的《维垒素数论》,都是誉满中外的煌煌科学巨著,具有崇高的学术品位。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有幸与梁先生有所接触,2002年曾就这一情况写了篇短文,发表在母校的一种刊物上。我虽无缘与华先生相结识,只在那次集会上听过他的发言,但他给我的  相似文献   

8.
1994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陈希同等北京市领导同志视察京城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的消息,文中提到:“民国以来,湖广会馆成为政治活动重要场所。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这一年8月25日至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先后五次到湖广会馆,留下了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足迹。”笔者读到这里,不由得触及对一段往事的记忆,那就是80年代中叶,我在采访、撰写《梁漱溟问答录》一书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曾多次提及湖广会馆的事,因为他是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相似文献   

10.
回望梁漱溟     
黄继树 《当代广西》2008,(17):60-61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寥寥无几,梁漱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若论学历,梁漱溟不过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既没上过大学,又没有出洋留过学的人,他是怎样成为闻名世界的学术大师呢?  相似文献   

11.
李波  商鸣臣 《春秋》2015,(2):46-48
梁漱溟是当代中国享有盛名的传奇式大学者。他生平中的许多轶事成为趣闻,在人们中间广泛传颂着。梁漱溟,原名焕鼎,字青铭,1893年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旅之家,祖籍广西桂林,祖父一代起在北京做官。漱溟名字的由来,是他在19岁到《民国报》做编辑时的事。有一次,报社总编辑孙炳文在为他写扇面时,顺手写下"漱溟"二字,本人很喜欢,从此漱溟这名字伴随他一生。他兄妹4人,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梁漱溟生而瘠弱,又多罹灾病,未到天寒,往往手足发冷,五六岁时常患头晕目眩症,亲友老觉  相似文献   

12.
假如有人问,当今中国最缺的是哪种类型的人呢?我会脱口而出:是梁先生那样的人!梁从诫先生,中国现代维新派知名人物梁启超的长孙,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子,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自然之友”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我关注梁先生,不因为他是名人之后,也不因为他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崇尚他节约、简朴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倡导节约型社会真是太需要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艾恺在他研究梁漱溟的著作中,称其为"最后的儒者"。其人奇事少年梁漱溟体弱多病,6岁开始读书时还不会穿裤子,课堂上显得很愚钝。他自己曾回忆说: "小时候是一个瘠弱而呆笨的孩子。"直到9岁,才在父亲的诱导下从糊涂和混沌中醒悟过来。梁漱溟两度进入私塾,13岁考入顺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5,(6)
山东大学原副校长杨希文同志是教育界前辈,我因工作关系同他有十余年的交往,在多次交谈中他经常谈梁漱溟其人,后经他同意,我按照他的思路和提供的事实记录下来,并经他审阅订正,后来他突然因病谢世,稿子也就压下来,现在刊出,作为对老前辈的悼念。梁漱溟先生在我国当代历史上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于三十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可算得是个没有先例的创举。当时杨希文在山东教育界工作,对他  相似文献   

15.
陈远 《同舟共进》2008,(1):42-44
"一代直声"梁漱溟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到北京大学教书(当时有传闻,之前梁预考北大而未获录取);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11日夜,梁由上海回南京,次日清晨,下车见报,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年满62岁时,于1942年秋逝世于四川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市)郊区。61年来,对陈独秀之死,众说纷纭,或日蒋介石所害,或日党内除奸,或日病死。到底陈独秀是怎样死的?而今,有几位80岁以上的江津人,当年与陈相熟,从另一方面回忆出陈独秀的死因,笔者以为是比较可信的。 据史料记载,陈独秀(仲甫)于1 880年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现安庆市),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1年至1927年期间,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党内搞宗派,进行反党活动,因此,于1927年11月被共产国际批准,开除出中国共产党。之后,以他为首成立了托派组织——中国共产主义联盟,  相似文献   

17.
我与日本朋友柴垣芳太郎先生和他的夫人柴垣辉子女士的交往快20年了。前不久,柴垣辉子女士应邀来华参加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专门到对外友协拜访,以感谢我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被上世纪70年代跟随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时也采访了他的美国学者艾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先生在破艾恺采访时却谦虚地表示:“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的一点的,就是我好像望见了,远远地看到了,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王阳明,看到了孔子。我是望到,远远地望到,并且还不能很清楚地看见,好像天有雾,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远远地看见。我的程度只是这么一个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文萃     
梁漱溟谈养生之道梁漱溟今年已九十五岁,最近谈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时说:‘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少吃多动”四个字。’‘我从十九岁至今茹素,除鸡蛋、牛奶,不吃任何鱼蝦猪肉之类的葷腥,而且每餐食量很少,多年来如此,任何感觉可口的东西也不多吃一口。这对於进入老年的人尤其重要。’梁先生接着就:‘爱动是个大原则,也要同少吃一样,持之以恒。但如何动法,则应视健康状况而定。比方说我在进入九十岁以後,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我每天早晨五点钟醒来,开始在床上作些活动。例如,搓腰腎,蹬腿脚,搓脚心,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如此反覆多次。将近一小时後下床,在室内或室外散步。天气晴好,则在家人陪同下到稍远的地方活动……’梁先生又说:‘当然,养生远应该包括在精神上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我曾写过一些赠友和自箴的话,如“无我为大,有本不穷”,“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等等,都是用於精神上的自我修养的……’梁先生讲得有条不紊,充满哲理。谁都知道,这类修身养性的箴言,要真正实行起来,并持之以恒,较之人在体魄上的锻鍊,更加困难。但是,熟知梁漱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