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宪政文化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一种全面的文化观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作为中国现今的文化事实,它们将共同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宪政诞生于西方文化的母体但她属于世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过程中仅强调一种文化渊源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2.
赵文兵 《中国公证》2010,(11):26-28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及相异的民族精神,这是文明多元化的根源,人类社会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相应地,理想的法应该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法,一种能包容各种合理文化的法。因此,当国家制定继承法时。就必须遵循一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人们心中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中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有些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那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怎样的现状?我们又要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李锦芳教授和丁石庆教授,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4.
自主技术创新作为一项科技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的反映。研究自主技术创新,需要对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从文化的物质、规范、观念三个层面看,其对自主技术创新都有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文化供给系统,将会对自主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全球化发展,网络文化已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景致,也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市民社会,但网络文化在引起种种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文化侵略,这 就要求各个民族文化都发扬自己的优势,并在强大西方文化的攻势下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本文试图从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等方面阐明中华文化的优势,从而指明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虽然出现了裂痕,但其内核依旧,她不仅面临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学习、借鉴、发扬光大的机遇,其生命力是强大的。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符号,礼仪法是中华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内容,是华夏礼仪之邦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法律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古老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突,首先是围绕着礼仪而展开的;文化冲撞后的维新与变法,也将旧礼仪的改造作为要务。传统的礼仪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也凝结着浓重的尊卑等级观念、封建迷信色彩,充斥着铺张、奢华的繁文缛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助于当今的礼仪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美中法律评论》2007,4(7):F0002-F0002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刘愫贞在《中国历代判词语言的法文化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畅 《行政与法》2006,(8):82-83
广告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必须为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合理拓展作出承诺。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来看,广告若欲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就必须采用本民族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广告传播中采用民族题材、弘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广告作品十分多见。这些广告表现了同一文化的亲和力,极大的唤起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导致其购买行为,而客观上它们又弘扬了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9.
张颖 《法制与社会》2011,(1):279-280
生活在中国西南部西盟县的佤族,是边缘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蚀面前,正以自己本民族文化特有的顽强生命力、释放出复兴、发展的强劲势头,呈现出民族文化应有的当代价值。本文以佤族文’化核心特征为研究对象,探讨佤族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佤族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一种语言助特殊现象,是在语言技展过程中积累起来购一些固定用法。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司跨往往生动形象地表迷一种概念,或描绘出’一种事物的外部形象,城揭示某一事物的内。在含义,而习语的形象论语言又往往来自于;恰当的比喻,其比喻形密又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为语翻译也应坚持“准.确性”、“形象性”和“适治性”三原则,尽力忠绿地转达其含意,体现咄原文的民族特色。本攻旨在根据英汉习语L比喻形象的异同就其调译方法作一初步的辞讨。’一、形同意合,等旧再现f尽管中国人和讲”英…  相似文献   

11.
宋代判词语言“散”化走势及其法文化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判词语言是中国历代判词语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变唐代的骈判为散判,为判词语言的完全成熟创造了物质条件,使判词的司法功能更加凸显。宋朝最具代表性的司法实判集绿当属《明公书判清明集》,从法文化的视角分析其语言风格的特征,对现代司法文书的写作和传统法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红楼梦语言”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语言”得以整合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探讨。首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语言发生了整化的趋势;其次,作者对文学语言的追求是体大精深、千锤百炼和创造性的;其三,这部文学巨著的民族文化特征表明,它的语言至少受到丝绸文化、方言文化、奴婢文化、客厅文化、大众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而各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正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社会发展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日益扭曲甚至消亡,本文试图探讨在旅游发展中,究竟什么形式才是少数民族文化继续鲜活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一是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一种刚健有为,努力向上的进去精神;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5.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建立了一个中央政权,还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统一、领土完整、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随着社会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居住在城市的满族人的民族特点正在逐渐消亡,因此寻找满族曾经的痕迹和拯救满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力图从法文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来剖析满族传统婚姻家庭中各种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6.
王敬泽 《法制与社会》2011,(29):227+231-227,2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发展起采的,是经过长期积淀并在不断升华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的载体与结晶。军营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不仅担负着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先进知识的职责,还负有培育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所以军营文化不但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还要注重继承传统、传承先贤文化。对于培养军八的文化创造能力;增强军人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提高文化战斗力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重要标志,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必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和谐,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化境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出应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海棠红 《江淮法治》2008,(10):23-23
先看看什么是文化?查阅文献资料,比较认同的解释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看来,文化实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涵盖了诸多方面的体系。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甚至说.中国文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海洋,如此的“大海洋”,  相似文献   

19.
车凤 《方圆》2020,(2):68-69
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流传最广泛的“文化遗存”,它们负载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跟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故事,其中关于春节的故事最多。所谓“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中国古人的节日和节气,都是基于农耕文明的土地基础生长出来的,所以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传说的背后就是人的观念思想的折射。概括说来,春节的民间传说中主要表现了以下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李洋 《中国司法》2012,(8):43-47
一、法治文化于中国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所以法治文化不同于人治文化。人治文化产生于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体现着专制君主的意志,维护的是专制君主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法律重在治民,是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治文化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