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事评点     
《江淮法治》2011,(1):5-5
多部支架性法律出台中国法律体系日益健全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提出“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因此,在中国立法机构的工作计划中,将2010年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标志性一年。国家赔偿法、社会保险法、选举法、  相似文献   

2.
陈丽评 《政府法制》2009,(11):12-13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后的立法工作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的立法工作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审判》2011,(4):14-21
2011年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这是我国在立法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是我国法律建设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法庭内外》2011,(5):F0002-F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全面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吴邦国说,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相似文献   

5.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基本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和要求:“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显然,这给加强农业立法,建立和健全农业法律体系提出了历史性的任务和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鉴于加强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对于确立和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极端重要性,本文拟就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阿计 《政府法制》2011,(23):12-13
1997年,当执政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特别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这与以往单纯提出立法目标相比迥然不同。其后在21世纪头十年,“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执政党报告中被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7.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后的立法工作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的立法工作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8.
日前,新华社发文称,2010年,是实现立法工作总体目标的关键之年。纳入立法计划之中的一批法律相继出台,成为中国法律体系大厦搭建的最后一批“支架”。截至目前,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经有230多部,国务院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近9000部。如此众多的法律,基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旭 《法学家》2023,(1):1-10+19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这一表述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通过立法实施宪法”的重要发展,体系性地提出宪法实施在主体、方式、对象、手段等方面的新内涵。“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可分为两种类型。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需要在根本方向、工作布局、主体内容、制度保障四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011年3月10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1.
吴邦国作2010年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今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此,今年要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努力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决定性步伐。  相似文献   

12.
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周叶中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尽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走向了一个崭新时期,但这十几年来的中国法治之路却叫人欢喜叫人忧。①如果说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日益健全的法律制度,正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健全司法行政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两个体系”的思考大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山东省于1993年率先提出了健全司法行政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两个体系”的思路。随着《仲裁法》的颁布和即将实施,司法行政机关又增加仲裁登记管理职能,从而丰富了“两个体系”的内...  相似文献   

14.
颜桂芝 《中国律师》2001,(10):12-16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目前是不承认判例法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趋健全和完善,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日益注重判例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在成文法的基础上正在借鉴或者吸收判例法及判例制度中的合理因素的重要标志。一、从典型判例谈起案例一:工程承包合同的工程造价应执行“省定额”标准还是“合同约定”价额〔基本案情〕1993年1月30日,某建筑公司与某公路养护段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约定:建筑公司为养护段承建综合楼,共计建筑面积2432.52平方米;工…  相似文献   

15.
刘婷婷  雨晨 《政府法制》2014,(10):20-23
对于现代语境下的法治中国,2013年足以载入里程碑。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诸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改革目标,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政法大改革轮廓。  相似文献   

16.
《江淮法治》2014,(14):6-12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论述中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对于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权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刷新立法理念 提升立法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刷新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林 《中国司法》2011,(4):16-22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本刊特别约请著名法学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撰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邵骏 《法制与经济》2003,(11):46-49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01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要求,再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被媒体称为“第五个现代化”.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内涵和根本基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征途中,时隔不到一年,四中全会就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就国家治理体系而言,一个国家在治理体系上完不完善,首先就得看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如果没有好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国家治理就很难有基本的行动准则,进退便会失据.比如,中央领导屡次批评尸位素餐,甚至强调“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但假如没有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的出台,厘清政府哪些是“法定责任必须为”,就仍然会出现推诿责任、互相扯皮的“踢皮球”现象.且这种“隐性腐败”,也难以受到真正的惩罚.如此,“不作为”就仍有市场.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