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陈永兴 《学理论》2009,(12):50-51
2008年6月20日上午10时,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总书记在与网民交流时说:“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短短一刻钟,跨越数千年,此次交流尽管只有短暂的一刻多钟,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创新民主渠道的大胆尝试,是民主进步的表现,也是政治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更迅捷地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息。其次,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素质。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广大网民在民主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民主意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再次,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效率。长期以来,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定时定点会议、传递文字材料等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民主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恶意软件的诉讼案件中,举证责任上的困难催生了一种对软件的“恶评机制”。这种依靠网民投票决定软件性质的做法展现了当下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虽然网络民主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代议制民主,但却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同时,网络民主也有信息鸿沟、技术权力等局限,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模式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社交、娱乐的工具,还成为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就是这样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政府与网民的双向互动机制。日渐兴起的网络问政正成为我国民主发展的新形式,深刻地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深圳官方政务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自2012年6月18日上线以来,树立“对话”意识,讲真话、说实话,急网民之急,想网民所想,与网民建立良好互动,获得社会各界好评,被广大网友赞为“不端、不装,有用、有心”,走出一条网络时代的“新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6.
何频 《理论参考》2009,(8):16-18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1.网络文化促进了民主观念的发展。平等、自由是民主的本质.互联网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平等与人交流的虚拟空间。网络文化鼓励每个用户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网络世界,打破了过去那种信息垄断的局面,促成了信息集权走向分权。目前,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截至2007年12月),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长期在网络文化中熏陶,不仅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扩大。而且平等、分权的观念得到强化,民主化的诉求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络时代,确认网民权利,是保护网民利益的必由之路。网民作为新的权利主体,具有匿名性与可规制性、平等性与数字鸿沟、群体极化的特点。网民权利可以定义为:以网民为主体的,在互联网络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网民权利是一种权利类型,而非具体的权利概念。网民权利包括网民知情权、网民表达自由、网民隐私权和网民监督权。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公司掌控着重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几乎全部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然而,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治理框架中的职责问题尚待确认。文章总结关涉互联网公司职责定位的人权问题,分析互联网公司履行人权责任的现实困境,依据关于定位互联网公司人权责任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互联网公司职责定位的建议性方案:互联网公司应当在切实尊重主权国家的政府所设定的法规与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向网民及其组织开放网络治理过程,与政府、网民及其组织建立顺畅的合作与沟通机制,独自或协助政府救济网民的权利,尽职尽力地履行相关人权责任。  相似文献   

9.
网络水军的反民主危害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政治发展过程中,网络水军对民主进程产生了较大危害,主要表现在干扰政府决策、绑架民意、压制少数群体等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措施对其进行规制,前者主要是针对网络水军危害程度和样态的不同而适用不同法律制度,后者则包括普及民主观念、提升网民信息素质和加强媒体行业自律等方面。这两种措施的结合能够针对网络水军的反民主危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民主在中国兴起并获得初步的发展。网络民主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数字鸿沟、制度供给不足与失序化、网民的非理性化与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成为影响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要不断消弭数字鸿沟,促进网络民主的平等化;尽力打造电子政府,促进网络民主的制度化;缔造网络公民,促进民主参与的理性化;实行法律道德兼治,促进网络民主的秩序化。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在2010年12月1日出版的《南方都市报》刊发社论说,围观,在汉语的语汇里,本来是个贬义词。然而,互联网时代赋予围观新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这是围观在互联网时代的进化结果。这种进化,我称之为一个“围观即参与,分享即表态”的过程:新闻跟帖、博客转帖、推特转推、短信转发,网民每一次简单地按下按钮,都等于一次理性的民主投票。  相似文献   

12.
雷强 《理论探索》2011,(3):59-60,103
进入新世纪,第二代互联网(Web2.0)技术使传统意义上的群众转化成为微众、网络公民等新型群众,网络社会渐成新型社会形态,这要求领导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此,领导干部一是要善于"从网民中来",集中网民智慧,推进网络问政;向网民学习,提升网络智慧。二是要善于"到网民中去",加强与网民的联系,赢得网络认同;和网民共建愿景,"走出一条网路来"。三是要善于通过网络互动,提高软权力,提高灵活领导力;学会与网民共享领导力,齐心协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民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当前,网民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积极性甚高,所形成的强大舆论氛围为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民意民愿,采取符合民众呼声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认识网络民主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海东 《民主》2009,(4):54-54
每到“两会”时,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向网民征求意见建议。而在河南洛阳。网民参政议政有了进一步发展,记者昨日获悉.4位网友近日以网民的身份当选该市人大代表和被推荐成为市政协委员(2009年2月18日《重庆商报》)。  相似文献   

15.
网民的政治心理及其调适——从网络新闻跟帖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新闻跟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理性在不断增强,民主与监督的心理取向十分明显,但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政治宣泄心理。因此,应加大对网民政治参与的引导,培育稳健而积极的政治心理: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培养网民的网络公共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疏导网民政治参与心理;强化政府的回应性和官民互动性,增强网民的政治功效感。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确立了新的网络舆论观,对推进协商民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互联网作为技术平台打破了"线下协商"传统机制面对面官民交流的束缚与局限,使民意由线下走向线上,干部要跟着民众上网,开辟"线上协商"新渠道;在与网民沟通过程中,干部要有耐心,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网上网下形成协商同心圆;允许人人发声,让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增强官民协商互动性。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要成为互联网的积极参与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方面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人数己达2.2亿。这个数字至少可以与美国网民数量并驾齐驱。虽然我们不必简单地把这个数字与综合国力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数字确实给我们执政党提出了这么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发展的互联网空间我们怎么办?是熟视无睹、不以为然,还是草木皆兵、处处设防?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06,(9):45-46
卫志民撰文提出:网民的意见不等同于民意.不仅在于网民在人数上只是社会成员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直觉、个人感受、个人生活经验而做出的,都是很感性的,很情绪化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意。而且这些民意很容易被媒体舆论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一周网谈     
《瞭望》2008,(30)
本周,广东东莞市为低收入者每人一次性派发千元红包,引发网民激辩;天津、浙江两地高考的探索性改革,除少数网民质疑外,更多的网民则是为此建言献策;为实现平安奥运而采取的一些临时限制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时代强调对海量数据的完整收集、整理和使用。大数据时代具有系统性、客观性、整体性和精英化的特点,能够弥补网络民主的不足。同时,大数据时代也会对网络民主形成一定冲击:即加剧网络民主中既有的信息鸿沟,推动技术垄断的形成,有可能造就数据霸权,有可能架空网民的民主权利。因此,网络民主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措施为:政府应当转变观念,承认大数据时代权力的多元化发展,适当下放或者释放部分权力;普通网民不应在大数据时代随波逐流,而应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对数据信息的监督之中;网络意见领袖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正式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应当与时俱进地引入技术因素,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