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玮东 《新青年》2006,(9):38-39
仁的故事 仁看着报纸上忠的照片,觉得这个人好像很眼熟,在什么地方见过呢?悉尼是个国际大都市,可是,有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在茫茫人海中,居然有人认识你.仁在卡灵福区开了一家理发馆,他想起来了,忠是他的一位顾客.每个月来一次,有时候还同他闲聊几句.仁知道他好像在大学念书,每次给他理发时都夸他的头很大,头大聪明吗!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可是没想到这孩子会失踪了.  相似文献   

2.
带你游地府     
死去活来的人,往往会把他们游地府的经过叙述一番,绘声绘影。你想游地府吗?催眠术师能带你去。在催眠状态下的病人,有时候会经历死亡的过程。情形大概是这样的:他们想跟哭哭啼啼的亲友说几句话,但是不能,只觉得灵魂轻飘飘地脱壳而出,一晃便飘进一个黑洞洞的地道,...  相似文献   

3.
每个移居美国的人,都去移民局办过事,可是有几个人去移民局唱过歌、跳过舞、演过戏?今天移民局的大厅里,看不见排队等候领表格、办事的长龙,也听不到办事人员用扩音机喊名叫号的声音一大厅中济济一堂,办公室的人都坐在那儿等着看表演呢!休斯顿中华老人协会的老哥。老姐们要表演歌唱、舞蹈、京戏给他们看,然后茶会联谊,还用毛笔替他们写中文名字呢!移民局邀请社团来表演,这是首开纪录第一次,该局员工在上班时间停止办公来看表演,也是破天荒头一*。尽管中华者协的歌声舞影,已经深入美国社会,去学校、银行、市府单位表演过,也…  相似文献   

4.
想起老天桥     
说起北京的天桥,其知名度大概足以和北京的各大旅游景点相媲美。虽然现在的天桥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但是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个天桥,那就是当初张恨水、林白水、老舍等人笔下的老天桥,乃至于有一次几个外地来京的游客,还在向我打听,天桥表演杂技的场子在哪里。我告诉他们,他们打听的事情,在1954年以后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想看杂技,还有个演出剧场,原名万胜剧场,可是一直也没有演出。  相似文献   

5.
街头艺术     
在国外,繁华闹市中常有雕塑矗立街头。这些雕塑不是石头的,也不是金属的,更不是塑料什么的,说出来人们或许不信,这些雕塑是活人装扮成的。他们在行人的注视下静静地站在那里,偶尔眨一眨眼,换一种表隋,或伸一伸胳膊,改变一下姿势,加之整个身体都化了妆,呈现出很强的质感,乍看之下,真是几可乱真。开始时我们这些游客还不免大惊小怪,后来这类人体雕塑见得多了,便也有了认同。不过,大庭广众之下拿标新立异的表演自娱而娱人,算是让我们领教了外国人的哗众取宠和极强的表现欲。  相似文献   

6.
母亲     
娄澜 《新青年》2005,(6):11-12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和母亲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自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母亲的交流日趋变得稀少。也许,是我独立了。这种亲情的淡漠有时候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母亲没有文化,眼睛也不是很好,和父亲是在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嫁给父亲后便和父亲外出闯荡。去过很多地方,打过工,也办过厂。父亲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因此许多时候母亲必须独当一面,雷厉风行。我们3个孩子也是他们在外地生养的。父亲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因此我知道母亲教育我们吃过很多苦,这种苦我想像得到。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关心时局大事,明白风土人情,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7.
纯情岁月     
桃花 《新青年》2004,(12):9
我在中专学校上学时,一个寝室10个人.这么多年来,除了老五,其他的人,都还狗扯羊皮时断时续地联系着.老五是我铁子,毕业后,一个猛子扎到深圳去,就没了影儿.有时候想起她,我恨得牙痒痒.这狗东西也太冷酷了,白瞎我那么疼她了.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2005,(11):42-43
曾听过一个让人难堪的故事. 几个中国男人在俄罗斯旅游时,被一个喝多了酒的俄罗斯女孩百般调戏,她抓着裙摆追逐着一群狼狈逃窜的中国男人,最后他们实在无路可逃了,干脆躲进房间里,上锁,还搬了沙发顶住房门……  相似文献   

9.
1 17岁的时候,我爱上了同班的一名超级男生,说他超级,就是因为他蓬松的头发惹起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个喜欢出类拔萃的女孩子,凡是与众不同的对象,皆人我的法眼,张爱玲说过:有时候爱一个人,完全就是从爱上他身上的一件饰物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我开始在电视台上的一些特别节目里表演魔术,这些节目很受欢迎。我开始接到一些热情观众的来信,同时,也有一些业余魔术师向我讨教经验。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封信同其他的信并没有很大区别,写信的人问我变一个戏法的窍门。从信上的笔迹来看,写信的人大概是个小学生,所以我就给他回了一封信。不久,他又来信了,问我能不能介绍他上电视台“今夜星光”的节目表演。可是我自己都没有在“今夜星光”的节目表演过。所以,我不知道怎样帮助他。但是,我们还是继续保持互相通信,通过几封信后,那个人给我寄来了一篇报纸上登的有关他的…  相似文献   

11.
男人 孩子     
男人本质上是孩子。做儿子是他们终生都要扮演的角色。有时候,他像个喋喋不休的孩子,下班回来急于把一天发生的大小事说给你听,等你褒奖,等你评议,等你同仇敌忾。有时候,他像个天真好奇的孩子,异想天开的问题不断,使你应对不暇还外带一些小要求,恳求柔软如孩童。有时候,他像个被惯坏的孩子,连一句气话都承受不了,眼里坦白的痛苦,叫人担忧不知该怎样去迁就去宠溺这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他像娇气的孩子,如同战场上受伤一样,把小病小痛当作一种荣耀的奖赏。“我牙痛!”“看,我今天把手碰破了,流了很多血。”他当然明白你不是医生,但他有把…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2008,(12)
有时候,感觉是一瞬间,有时候,爱与不爱是随心而转。早上快7点方文打车回浦东的住所。加了一夜的班,此刻的方文还处在工作的亢奋状态中,看着渐渐苏醒的城市,匆匆赶路的上班族,悠闲晨练的老人,车辆行人川流在城市的脉络中,生活正逐渐沸腾。方文在路边等了好久,终于一辆空车停在面前。刚上车司机就喊:"真巧,夜间行车刚过了一分钟。"哦,竟然是新的一天了。  相似文献   

13.
如果一个国家有过一段被殖民的历史,通常,这个国家的人会对这段历史感到屈辱,他们会怀有或深或浅的仇恨。但是,菲律宾人有点特别,他们对待这种苦难历史的态度从容而平静。而且,在平静中,他们已把异族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里,融化进自己的血液中。虽然我在这个国家只呆了短短的几天,但对此的感觉却是无处不在。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后的文化堡垒 ,然而 ,在马尼拉街头 ,即使最普通的劳工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菲佣和菲律宾乐队能够在世界各地赚钱谋生 ,我想是和他们的语言优势有关系的。当然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 ,菲律宾人是用殖民者的语…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2006,(11):45
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出现在书里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几个写诗的人合出的一本诗集,每个人十几首诗.一本窄窄的白色封面的书,上面一幅银色线条勾勒出来的少女侧面像,朴实得没法儿再朴实下去,或者说,出版社只肯给它一个朴实的面容.出了书,到书店买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书会在书店里卖,但的确发现了它,便拉出来,像个读者一样把里面自己的诗句默读了几首,很自恋.现在想来,出版社够宽容,够胆大,会把那些匪夷所思的句子变成印刷品.  相似文献   

15.
胡子     
尹成 《新青年》2005,(4):46-47
“胡子”不是长在男人下巴或脸上的毛发,而是专门特指一种人。这种人因为南北差异,叫法也不相同。在南方叫它土匪,占山为王,拉杆子起义,有时候也打家劫舍,掏几个有钱的员外家,也祸害一些普通老百姓,但一般来说还是不搭理穷人的,除非是土匪比穷人还穷;在东北则叫胡子,一般都骑着黑色儿的飞马,双手使枪,背后背着大烟枪的主要是在清末至满洲国的时候比较流行。而胡子们在古书里一般都把他们称为“山大王”,一个或几个哥儿们,在某个特殊的环境或情况下,插草为香,歃血为盟,成了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生死兄弟后,拉起一帮同样没饭吃没衣穿的勇武青年,选择一处官民都要行走的险要山头,手持刀枪棍棒地埋伏下来,对过往的车辆与人等一律盘剥或劫杀,取得钱财享用。  相似文献   

16.
1.一天晚上,与朋友阿伦正在某快餐厅里吃洋快餐。我有个习惯,喜欢边吃东西边看人。有两个民工模样的年轻人端着汉堡包、饮料等正准备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个座位上,从他们有点慌乱、不知所措的举止上看,显然他们是第一次来这种快餐店。可能是看见了我杯里的吸管,他们小声地商议了几句,其中一个便自告奋勇地来到垃圾箱边徘徊,观摩了一圈又折回座位上,显然他们不知道吸管该从何处取。这时,我听见他们中的一个人叫服务生过去,只听见服务生客气但大声地回答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汤匙,更没有筷子!”我为那个农村男孩焦急,更为那…  相似文献   

17.
福娘     
张港 《新青年》2006,(10):37
小时,我们那院门门相对住着八家,那时候,院子里热闹极了.这八家有时候就是一家,我们自己也打也闹,可外院人要是熊着了其中一个,全院一齐上.那时候家家孩子多,我家5个,果娘5个,吉大爷6个,卢家最少,俩丫头,但长得干净,学习也好.  相似文献   

18.
俄国对朝鲜的最初了解要归功于来华的使团成员,他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朝鲜的信息:和在北京的耶稣会士接触、沿途见闻、和朝鲜人直接接触.这些人回到俄国后,在撰写关于中国的著作中都要用一定的笔墨来介绍朝鲜,这其中涉及最多的是中朝藩属关系.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对朝鲜的了解仅限于这些人的著述.  相似文献   

19.
远古时一个冬天,北方荒草掩没的山径上,白茫茫漫天大雪中,一擦一滑地走着两个人。他们抬眼望望那阴暗天空里弥漫着的云,愈来愈浓、愈黑。大风怒吼着,从四面八方猛扑过来,向这两个行人攻击,直似一群被锁链拴住的猛兽,横冲直撞,凶狠地又抓又咬。但是每一次都经不起天敌猛力的回击,只得缩回去,狂吼,嚎叫。大风雪就是这样搅起漩涡,在地上旋转、奔腾、乱滚,越下越紧,山路已经  相似文献   

20.
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宣称自己在闲暇时间里很喜欢看书,但在银幕上,他们捧书的样子往往过于小心翼翼,且读姿过于标准,书在他们手中好像一匹小野马,得拿远一点,否则会被踢.因此,我想生活里的他们很可能不是个读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