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农民增收是焦点,很紧迫.只有农民增收,农村市场活跃,中国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但是须知,今天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种植业、乡镇企业和劳务收入.  相似文献   

2.
三、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时期毛泽东的合作化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5亿农民(今天已经接近10亿了),农村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然和半自然经济在绝大部分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又缺乏发展合作经济传统和经验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引导亿万农民实现农业合作化,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当时,唯一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是苏联3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经验,而  相似文献   

3.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并非遥远的名词。从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20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中  相似文献   

4.
时光总是充盈着澎湃向前的力量.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雄厚有力的"中国声音"还在耳畔回响,我们又将迎来一个逐梦新征程、昂首向未来的壬寅新春.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充满希望的话语,为2022年开篇布局奠定了踔厉奋发向未来的基调. 春天即至,未来可期.向未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目标坚定而远大、步履坚实而从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改革开放的成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的最大问题。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全面的发展;没有农民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生存状况、权利状况决定着农村的兴衰,农业的成败。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了农民问题,就为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基础。——题记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问题还是"三农"问题,因为13亿中国人9亿在农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就是要把"三农"问题放在整  相似文献   

8.
开篇:"三农"问题究竟有多大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问题。它的提出缘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村级是农村最基本的社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为了实现十六大  相似文献   

10.
贾富平 《先锋队》2013,(28):38-39
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把根扎在农村。他说:"此生到老属于党,甘为良医济百姓。我生在农村,我了解农民生活,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医生。我的追求和梦想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一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汾西县精神病院院长刘来福。1962年,刘来福初中毕业后,看到农民看病非常困难,为了一个小病,也常常要跑几十里,有时还因为看病不及时,小病拖成大病,延误了最佳看病时机,就决心当一名白衣天使,为农民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毛泽东“农业、农村、农民”思想,领会其基本精神,无疑对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1、农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举世皆知,毛泽东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了新中国。农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没有中国革命胜利。毛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大难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人数最多、最大的"民"是农民。没有农民民主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整个中国民主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民主的大发展。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大的现实。系统性地认识和考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过程,探索其本质及其规律性,做到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设计对策,对推进当前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小勇  石颖 《唯实》2005,(3):14-15
农业、农村、农民,一个天大的"农"字,成了绕不开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主要社会群体的头等大事。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和农业曾经引领制度创新、改革之先,农村社会生活一度欣欣向荣。但是进入90年代后,农村和农业在体制改革上不仅没有大的突破,反而因为旧体制的延续以致成了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桎梏,在农业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曾先后多次对安徽的农村改革发表谈话,表示肯定和支持。虽然安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但最终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全面铺开。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的坚定支持,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安徽的农村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国家,"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又始终和土地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党领导下的70年革命和建设中,农村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是围绕着土地制度展开的,并对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分析和总结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农村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把握今天,预见未来.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权"在党的70年历程中,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段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权"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三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这一发展过程是我们党把我国农业逐步引  相似文献   

16.
曾听到这样一句话,如今一些乡镇干部说话越来越“牛气”,打扮越来越“洋气”,身子越来越“娇气”,唯一没有的是“土气”。乡镇干部应当是什么样子?除了具备公务员应有的素质外,还应有些“乡土气”,进农家门、吃农家饭、问农家事,和农民打成一片。时下一些乡镇干部距离农民越来越远,除了征收税费,平时很少深入农户问农事、嘘寒问暖。农民到乡镇办事,干部说话声高气粗,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个别干部家住城里,“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不安心,作风飘浮,如此干部,群众怎能没有意见?笔者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时刻,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放眼当代世界,风景这边独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  相似文献   

18.
就地多元化:促进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社会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现代化的一种选择:就地多元化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到底怎样实现? 城市化?小城镇化?这些路都尝试了,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近两年的讨论集中到就地实现非农化的选择上。笔者将非农化作一修正,改为多元化。什么是就地多元化?笔者认为,基本轮廓有这样几条:一是农村生态地理环境大体上维持原貌,有相当比例的农耕土地;二是农民的身份并没有变成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他认为,必须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深化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将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各种因素发展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毛泽东的"三农观"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立旭 《湘潮》2018,(1):41-45
正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使毛泽东极为不满。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使他在1965年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毛泽东发怒作出"六二六"指示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