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出兵印缅战场,成功地配合盟军击败了日本法西斯,扬威异域。远征军的胜利除了广大官兵的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这一决定因素以外,也凝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的心血———他就是史迪威。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曾先后三次来华,对中国...  相似文献   

2.
周军 《党史纵览》2014,(10):37-41
2014年6月12日。云南腾冲。清晨时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这座边疆县城。一片安宁平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为纪念在抗战时期腾冲之战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的国殇墓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高3.99米的《中国远征军》雕像。这座雕像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远征军青年战士以树叶为伪装、头戴钢盔、手持步枪、脚穿自编草鞋。坚定威武的形象。随着载有英烈遗骸的灵车缓缓驶来,各界人士及当地民众肃立道路两旁。迎接久别祖国的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  相似文献   

3.
张欢 《党建文汇》2009,(5):38-39
前一段时间,国内各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已创下收视率新高,这部以当年中国远征军在滇缅作战为背景的连续剧娱乐了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个话题:当年中国远征军的真实战史是如何的呢?  相似文献   

4.
绿竹 《世纪风采》2011,(7):38-43
一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回首当年,凶倭寇,横行作孽……众奋起,抗日救中华,行威烈……”国难当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弃笔从戎,踊跃投身远征军,挥戈疆场,气节赫然。复旦大学的“岁寒三友”正于其中,他们毅然担当起保证地面国际力量并肩作战的服务者,空中同盟情报交流的传输者。这些花季学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的胜利,在异国他乡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青春。  相似文献   

6.
1944年5月,为了打通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日两国军队在这座面积18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厮杀了近百天。中国远征军以伤亡7763人的代价,全歼据守的1300名日军。这次胜利还有另一个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7.
刘原 《廉政瞭望》2013,(22):49-49
我看纪录片,注意到一个历史细节: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时,战局不利,分散朝北撤回中国,戴安澜即是在后撤突围时重伤殉国。当时孙立人麾下的38师,在撤退中途,忽然违反命令,掉头直接死磕日军先头部队,杀出一条血路.  相似文献   

8.
7月流金,我参观了滇西《滇缅抗战博物馆》和《国殇墓园》,沿着中国远征军的足迹,走访了当地居民,联想起近期观看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对那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历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以极其嚣张的气焰横扫了东南亚地区之后,亡我之心不死,意在切断滇缅公路,以达到南北夹击,灭我中华的梦想。从1942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缅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美盟军共同作战.这既是中国抗战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由于中英美在这一问题上战略利益的不同,使中国远征缅甸作战的态势和结局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王先勇 《党建文汇》2002,(18):33-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却没有从日本得到应有的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世事变幻,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  相似文献   

11.
“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2.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这首郑律成谱写的《八路军进行曲》后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至今是解放军的正式军歌。 有一支国民党部队唱过这首歌,而且这支部队还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这就是抗战时期转战印缅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一度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  相似文献   

13.
李国庆 《党史天地》2008,(11):16-21
张自忠.字荩忱,国民党军二级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阵营50余国效死疆场的最高将帅,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军职为国牺牲的空前绝后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陈述 《北京党史》2008,(3):14-16
中国1978年开始的思想解放,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从国际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并影响了世界,但后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荐书     
正《1944:龙陵会战》本书是作者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以及后来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  相似文献   

16.
合一 《党建文汇》2005,(9):47-47
1942年,应英国政府邀请,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为保护滇缅公路出境作战。由于英军的背信弃义,临阵逃脱.终于兵败缅甸,大部队撤往印度。日军精锐之师第56师团一直进犯到怒江边,企图从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给中国军队致命一击。为扭转国内抗日战场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在美军的配合下,1944年5月,由著名抗日将领卫立煌上将统率的20万中国军队越过怒江向对岸的日军发动反攻。日军进行了最疯狂的垂死挣扎,其中的松山攻坚战、  相似文献   

17.
黄瑶 《党史博览》2009,(9):52-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作战的战场主要在太平洋上,八路军则在中国大陆的敌后对日军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这两支军队虽然是对共同敌人进行英勇战斗的战友,但却战斗在不同的战场,彼此似乎很少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路钟峰 《世纪桥》2009,(2):25-27
88岁高龄的郭成森老人,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大西洋海战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不朽贡献的“老海军”。他这一非凡的经历,不仅鲜为人知,而且填补了历史书上无中国军人参战诺曼底的遗漏。  相似文献   

19.
<正>滇缅抗战博物馆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博物馆馆址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整个博物馆占地1300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五个部分: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剑扫峰烟、  相似文献   

20.
正继2009年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军史作家余戈新近推出其"滇西抗战三部曲"之二《1944腾冲之围》,以800多页、上中下三册,还原了历时127天的腾冲之战。腾冲与松山、龙陵一样,是抗战时期日军在滇西的重要防御支撑点。中国远征军自1944年5月到9月的时间里,以伤亡近2万人的代价,使腾冲成为8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而《1944腾冲之围》以时间顺序,详尽地还原了这场战争。6月1日晚,余戈与好友崔永元在三联书店对谈远征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