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逸飞 《时代法学》2011,9(3):80-85
中国的法治发展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本文将从法治发展的合法性源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自主品格几个方面的论述为依据,试图阐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行政诉讼法制建设开始于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18]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法治观念、权利意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19]作为民主政治“晴雨表”的行政诉讼法制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才能适应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1,16(4):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法制(治)观念上有四大转变,这就是:革命法制观、“大民主”法制观、制约法制观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观。这四种法制(治)观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法制(治)的不同看法。我们欣喜地看到,法治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相信,社会主义法制(治)将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4.
司法制度是整个国家上层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司法机关的设置及其任务、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工作制度等。目前我国司法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完善我国司法制度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支持,即在社会主义法治视角下思考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5.
司法法治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证司法腐败植根的社会生活、市场环境及其表现、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司法改革近期的目标模式———司法法治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形式法治主义向实质法治主义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既有利于避免形式法治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也由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所决定。实质法治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实体合法性与程序合法性的统一;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行政诉讼与司法审查,作为通过司法手段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形式,在由形式法治主义向实质法治主义这一转型过程中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把握好规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和平衡,注重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结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眼于区分“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通过古希腊和欧美的民主实践,展示在民主建设中,法治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综合转型制约着司法改革的道路选择、进程和成效。我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通过司法改革的途径推动着我国的司法在理念、功能、目标、政策等方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普遍选择的一种治国形式,这是因为现代法治对人治和专制的否定,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法治的内容不同,但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既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靠的也是人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法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使我国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政治工程,既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司法改革,做到依法行政,又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转型发展时期,司法承担着调节权益、解决冲突、实现治理正当化的功能。由于司法在中国制度框架中的特殊地位,原本仅具有裁判功能的司法,在中国制度实践中都具有政治意义。因而,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原本属于司法裁判意义上的纠纷,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化成影响社会安定的公共事件。司法功能异化严重威胁着司法权威,其根源在于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司法无用文化、政党与司法关系。为此,在司法权威构建中应坚持法律至上的理念,并再造司法权威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1.
陈顺 《法制与社会》2012,(21):105-106
近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性思想,这为我国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政治理论。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对我们法律工作者来说尤为应当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浅谈对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13.
刘宏成 《法制与社会》2012,(27):124+129
司法诚信的建设关涉到社会主义法治能还真正得到实现,但是司法诚信的构建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也涉及到立法建设、司法改革等方面.本文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立法、改革司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经济和法治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把意志形成法还是意志服从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客观上要求实现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为了实现这一过渡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应对法制因素予以抑制 ,发扬法治精神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属于初级阶段的实际 ,法制因素在目前仍有重要作用 ,但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逐步实现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王静文 《法制与社会》2014,(11):281-282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依法治国。虽然我国法律体系正趋于完善,对于司法人员的选拔和任命也越来越严格化、制度化、系统化,但是司法人员徇私舞弊、有违公正、司法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仍有存在,甚至持增长趋势,因此,加强司法伦理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文从司法伦理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司法伦理的现状,提出加强司法伦理建设的路径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就现实处境而言,由于我们缺乏法治文化的传统,亟需构建沿着自身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启动了中国法制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自此以后的历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法制改革,都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可以说,我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其契机就是自十一届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而历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法制改革,又与经济政治改革的需求、党的思想路线的引领以及学界法学研究的推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新一轮法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它将法治中国建设推到了历史的最佳时期,标志着中国正朝着法治国家的目标大步迈进。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早日实现法治中国理想。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治呈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了权力分工体制,为法治与宪政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国家政权正规化的建设,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主体与市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强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国家一方面面临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规范国家权力行为的艰巨任务。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勾勒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相似文献   

20.
“任何法律都不能没有牙齿,制度只能以责任为后盾,才具有法律上之力,一切以法律形态实现的目的、宗旨、理念、权 利皆是如此。”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也自然不能例外。如果违宪之行为尚能逍遥于法外而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话,或者即使产生了法律责任却无从追究的话,宪法又何以奢谈其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更有甚者,其作为法的特征也行将受到质疑。在近现代的法治国家中,宪法无疑是最受推崇的“法中之法”,运用宪法打官司也是在法律生活中并不罕见的。只要我们打开网络,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