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涛 《理论月刊》2007,(4):55-57
《天下》篇的作者和时代有两种可能:一是战国中期的庄子晚年所作,二是成文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后学之手,不可能成文于秦汉以后。《天下》的思想倾向是老、庄道家的基本思想,融合吸取了诸家思想,不过对诸家思想的吸收也是放在道家的“道”中的一部分的地位。《天下》篇的主旨“内圣外王”思想是在文化意义上建立的自然人格和道德人格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李园园  李南杰 《世纪行》2013,(12):40-41
荆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博大精深,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马山战国丝织品、战国秦汉漆器等文物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湖北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期至西汉初年的道家学派———黄老之学 ,不但对其时的儒、法等学派影响甚深 ,而且对西汉初年包括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等的统治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无为”、“虚静”思想产生了西汉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使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 ,同时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一、黄老之学的内涵及其演绎历史进入到战国秦汉时期 ,以政治学说和思想理论而言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法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产物 ,到秦朝时已成为一种完备的理…  相似文献   

4.
吴朋飞  张慧茹 《求索》2007,(10):210-212
司马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通过爬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所居“夏阳”城的城址,进行了仔细考辨,考证出其具体位置。并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先秦少梁城和战国秦汉夏阳城为同一座城,都位于韩城市南二十三里,今市南堡安村附近考古勘察出的城址就是先秦秦汉少梁(夏阳)城。  相似文献   

5.
张仁玺 《思想战线》2003,29(6):97-102
秦汉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继承了产生于奴隶社会的连坐法,并对其加以发展。秦汉家族成员的连坐涉及到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祖孙、从兄、宗族等各种亲属关系。与连坐有关的罪名有盗窃、罪犯逃亡、挟书、谋反、巫蛊、祝诅、首匿、见知不举、诽谤、妄言、非所宜言、妖言、降敌等。连坐法的施行,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封建地主家族争权夺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求索》2015,(0)
2012年9~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配合安江水电站建设中对沅水中游的洪江市沙湾乡老屋背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平方米。通过发掘发现遗址的主体遗存为商周、秦汉时期遗存,尤其是战国至秦汉遗存丰富。发现多种重要遗迹如环壕、房址、井、灰坑等,出土了陶器、铁器、铜器、石器等大量遗物,其中出土的印章、封泥、陶量及大量陶瓦等一系列遗物证明老屋背遗址是战国秦汉时期某一级官署所在地。封泥上的铭文对研究楚秦时期古县邑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尽管它是解释先秦古礼的作品,但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想发生了变化,其所表达的妇女观与先秦礼仪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关于婚礼意义和三从之义的解释尤与先秦古礼不同,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三从中的从夫成为汉代礼学家重点强调的内容。这些变化反映了战国至两汉时代夫权的加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一项值得注意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这项政策萌芽于战国中期,确立于战国末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有力的执行,以后又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承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它所涉及到的当时的私人工商业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炎黄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载体,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远古时代人类的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社会背景。按照中国文字发展史划分,秦代隶变之前的文字属古文字阶段,它包括早期的甲骨文、金文(亦称钟鼎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的小篆;近代文字即是隶变之后的文字。在近代文字应用阶段留传下来了大量著录、典籍和文献,记载了秦汉以后的文化变迁和历史事件,人们是有迹可寻的。但是,在秦焚书坑儒之前的古文字历史阶段,有证据的文史资料被完整保留下来的犹如凤毛麟角,演义、传讹的东西却占了很大比例。因此,从秦汉之后的…  相似文献   

10.
简述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孙瑞新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他出身贵族,但却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是对先秦诸子之学的法家总结,并对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就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韩非的法、术、势相...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明德慎罚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其渊源于黄帝时代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治道观念。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成为西周统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就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观点。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德主刑辅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主体模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持久而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我们国家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徐伯黎 《乡音》2014,(7):41-41
皇袍,即古代皇帝的服饰。在唐以前,皇袍的颜色没有定制,如两周、东周时期,灭子“着青衣”。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纷争,国君袍服颜色全凭君主个人喜好选择,如齐桓公就喜好“服紫”,连齐旧百姓在他影响下也尤好服紫衣。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盛行“五行”之说,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与黑、白、肯、赤、黄扎色相配的“打德”说,窜黑色袍服,连旌旗等也以黑色为贵。  相似文献   

13.
赵艳芳  刘金燕 《人民论坛》2012,(20):194-195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  相似文献   

14.
今日文摘     
今日文摘鬼谷子确有其人《鬼谷子》确有所本千载传诵的奇人鬼谷子及其同名著作,曾被认为系子虚乌有。去年10月在豫北淇县举行的鬼谷子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以近年大量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证,论述鬼谷子确有其人,所著《鬼谷子》一书确有...  相似文献   

15.
刘鸿翔 《湖湘论坛》2002,15(1):83-86
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在完成政权集中之后,制订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沿袭两千余年的政权框架;同时,以非常手段将申韩法家思想奉为意识形态中的圭臬,试图达到政治、意志的双重统一。虽然这种尝试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但这种双重统一的统治思维是积极和可取的。汉朝统治者以秦为师,在总结“苛政亡秦”教训后,采取舒缓渐进手段,从无为到有为,一步步加强了政权和意志的双重统一,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孔孟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自西周时出现萌芽,楚人在长期艰辛的奋斗中,意识到民众的重要,因此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且统治者以这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治国之道。楚国统治者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基本上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民俗以安抚。这在君权至上,民为草芥的社会里,不失为一种比较明智的统治手段,在楚国大力发展自己国力的时期,民本思想对于楚国统治者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战胜敌人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后来成为楚国的一种传统,也是楚国处于快速发展中而国内始终没有出现大乱的原因之一。当然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是根本不同的,其差别在于,民本是统治者为主动,民众为被动;民主则民众是主动的,不存在服从于统治者的恩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信访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于西周至秦汉,基本完备于唐代。它所体现的"无讼"、"人治"等传统法律思想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影响至今,当今社会信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拟通过对信访的追根溯源,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影响,以期从中找出促进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性禁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某种性行为本身并不是禁忌,关键要看它发生的时间、场合和对象.对于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来说,和生产、宗教、作战有关的诸多性行为禁忌是非常普遍的,有些族群甚至禁止与异性的一切接触,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客忽视的影响.性禁忌观念虽然产生于迷信思想,但在实践的层面上也起着规范族群内部男女性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另辟蹊径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伪"来表述其所推崇成圣的发展范型,"化性起伪"的思想鲜明地阐述了人性矫正的方式,是在荀子思想研究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荀子"性恶"之说探究荀子"化性起伪"的他律与自决这两种路径,使人注重现实选择以促进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儒法同源:早期儒法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法家由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其源头之一即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外王思想 ,其思想体系具有与儒家融合和互补的特点。早期法家注重联系社会现实 ,积极参与政治实践 ,其目标和出发点与儒家殊道而同源。早期法家代表人物通常具有儒家背景 ,因而其社会实践带有儒家痕迹 ,同战国中后期法家具有明显的差异 ,严格意义上来说 ,早期法家是儒法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