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楼彧 《廉政瞭望》2009,(3):46-46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诸葛亮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蜀汉的霸业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相似文献   

2.
薛林群 《共产党人》2004,(20):50-50
庞统是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才华与诸葛亮相当.,但他却有两次“面试”失败的经历一次是东吴名将周瑜死后,鲁肃恐自己难以胜任其职,便向吴王孙权举荐庞统孙权约见庞统,见其相貌怪陋,便心中不悦,试其才学,问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庞统答日:“不必拘泥,随机应变.”又问以其与周瑜相比如何,答曰:“所学与周大不相同。”仅此两问,孙权觉庞统自恃狂妄,且轻视周瑜,更为不悦,便以“待用时再请”为托词而辞之再一次是,西蜀军师诸葛亮得知庞统才略过人,便向刘备推荐刘备召见庞统,庞统昂首作揖不拜,且直言快语,很是放肆,刘备心中自然不喜欢,再加其貌不扬,便只安排他当了县令。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一时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4.
刘备“借”了荆州不还,孙权、周瑜想用武力讨④,可又担心孔明的智谋,关、张、赵的勇猛,内部主和派的反对。于是周瑜就出了一条美人计,让孙权假意把妹子许给刘备,骗他到东吴来成亲,然后把他扣下,用荆州交换。哪知弄假成真,吴国太看上了刘备,孙妹子也乐意,真的拜堂了。周瑜又献上糖弹计,叫孙权给刘备大盖豪华宫殿,多送美女美食珍宝,让他在享乐中丧失斗志,疏远孔明和关、张,使其内部分化瓦解,然后取荆州易如反掌。果然,刘备好吃好喝,又有佳人整天陪着,胜过东奔西跑千百倍,还想什么荆州,把关公、张老三全忘脑后去了。刘备…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6.
一次,李嘉诚和一位日本客商在融融温情的气氛中洽谈生意。很快,双方达成共识,摊开了合同书,日本客商毫不犹豫签了字。轮到李嘉诚签字时,他卖起关子,若有所思,没有提笔。日本商人很不愉快,大声问:“李先生,我不希望我的合作伙伴是优柔寡断的人,在签合同前几分钟还在算计别人。”此时的李嘉诚才如梦初醒,微笑着回答:“实在很抱歉,为了慎重起见,我不得不缜密算计一番。经过我的算计,这合同得重签。”  相似文献   

7.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豪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人事管理思想与用人艺术谢修敬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董卓之乱后,他避乱南方;结庐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10年。世称其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诸葛亮向他提出占据荆益...  相似文献   

9.
“自讼”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是机‘自讼”当作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的,以至于对人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持怀疑态度,所以他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有谁看到自己的过错就能‘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呢。”说来也是,悠悠往古,能够像“汉大丞相”诸葛亮那样,因错用马稷,失守街亭,就上疏自责“明不知人”,“授任无方”,请求“自贬三级,以督厥咎”的,能有几人呢?然而“自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却是不可须臾离之的传家法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10.
杨飞 《党课》2014,(8):88-90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智慧过人,深谋远虑,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被人称为王半仙的老王素来以其精明而著称。在连队这方圆几里的地方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由于他聪明,会经营,承包土地以来还很少亏过,小日子过得也算舒心,还常有人向他讨教个“一招半式”,学着他的样子去致富。 这不,他耐着性子在家里存了两年的小麦,几次有人要收,他硬是没卖。如今市场行情果真看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杜奉文历史上有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蜀汉名将,因恃才自傲,不听忠言,失去所守的军事重镇──街亭,造成蜀伐魏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全盘失利。为了维护铁的军纪,诸葛亮只好挥泪杀掉马谡。而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刘玄德为了称雄天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得诸葛孔明出山辅佐,历来为人称道。“三顾茅庐”确实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然而,我觉得更耐人寻味的,倒在“三顾茅庐”之后。刘备在请到孔明时,即欢喜不迭地赞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而他的两位老弟关羽、张飞却不以为然。在诸葛亮上任之日,二人站在一旁翻白眼,瞧不起。当曹操派兵来  相似文献   

14.
功盖三国的诸葛亮,字孔明,在其身后1700余年的口口相传中,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因隆中一对,策划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名垂青史。知人用人是做事成事的基础,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的高超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建 《世纪风采》2009,(12):3-6
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那么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也会失算。过于“精明”地算计自己的得失、前程,甚至请“神灵”测算自己的命运,算来算去,终将以“失算”告终。这已在不少贪官那里得到证实。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很迷信“女大师”殷凤珍,常与之鬼混在一起,盼其多给自己指点“迷津”,以便尽快升高官发大财。结果,“财”确是发了,乌纱帽却随着案发而丢掉了。泰安市委原书记胡建学是个十足的“官迷”,常请“大师”预测前途。听人家说他有当副总理的命,只是命里缺座“桥”,便信以为真,绞尽脑汁之后,别出心裁地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本文就讲述了毛泽东几次鲜为人知的“借钱”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精明贪官点太背“居然”“大意失荆州”大凡贪官者,往往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和“精明”,能很好地把自己的言与行截然分开。但幸运并不总是罩着贪官,“拔出萝卜带出泥”虽然是他们经常表演的剧目,但有时出现的“钓鱼得龟”现象难免让人贻笑大方。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如此“点背”贪官:周其东案。2002年8月13日,安徽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安徽芜湖市原行枪决。至此,周其东案画上了一个句号。周其东,从一个镇的镇长到镇党委书记到县长、县委书记,最后青云直上至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可谓官运亨通,还曾被评过全国百强县委…  相似文献   

19.
<正>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  相似文献   

20.
45岁的李敬华年富力强,是贵州省毕节地区煤炭局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局长。自2001年上任以来,他围绕“安全”精心“算计”,已经顺顺当当地干了4年。遗憾的是,他的一系列“算计”与安全生产关系不大,所算计的仅仅是如何为个人获取非法利益。在即将离任的最后一年,检察机关经过精心调查,掌握了他的受贿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