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hen regulators are faced with practical challenges, policy instrument choice theories can help them find the best solution. However, not all such theories are equally helpful. 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regulators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the current policy instrument choice theories. We will specifically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smart regulation theory” and present an alternative that keeps the best of that theory while remediating its weak points. Some authors (Böcher and Töller 2003; Baldwin and Black 2008) say that smart regulation theory does not address institutional issues, compliance type-specific response, performance-sensitivity and adaptability of regulatory regime. We have resolved these problems by merging the smart regulation theory with the policy arrangement approach and the policy learning concept. We call the resulting approach “regulatory arrangement approach” (RAA).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RAA is to constrain the almost infinite “smart” regulatory options by: the national policy style; adverse effects of policy arrangements of adjoining polic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icy arrangement of the investigated policy and competence dependencies of other institutions. The reduction can be so drastic that the potential governance capacity falls below the smart regulation threshold. In other words, no smart regulatory arrangement can be developed in that institutional context unless policy learning occurs. In addition, a “smart” regulatory arrangement is no guarantee that the policy will succeed. For this reas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gulatory arrangement is measured and evaluated. Performance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indicates that the regulatory arrangement needs to be adapted, which then results in policy learning. We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is new approach with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Flemish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依然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利器” 据《华商时报》1996年5月30日报道,苏星教授指出,现在,西方国家不少学者在认真研究《资本论》。有一位学者直言不讳地讲道:马克思把“资本”留给西方,把“论”留给了东方。过去,我们过多地重视“论”资本,忽视了用《资本论》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人把过去工作中的失误归咎于马克思主义,那是错误的,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没有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才导致一系列失误。过去一谈利  相似文献   

3.
4.
5.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算发达,但既有商品的交换,便有交易。这交易的原则,也就会渗入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友斋丛说》卷10载: 章朴庵名拯,枫山之侄,释褐为给事中,后官至工部尚书,清操淳朴略与枫山等。其致仕回家,有俸余四五百金,枫山知之大不乐,曰;“汝  相似文献   

6.
考察 关于对官吏的考察,《四友斋丛说》卷12有这样一段记述: 南京考察,大率以苟细责人而不问其大者。……今贪残之人,赃贿狼藉,鱼肉百姓至于靡烂而不已者,一切置而不问,好以闺房细事论罢各官。夫闺房之事既暧昧难明,流闻之言又未必尽实,纵或得实,则于名教虽若有亏,于朝廷设官之意亦未大戾,较之贪墨之徒,相去盖万万矣。今之进退人才者,顾详于此而略于彼,未知何谓也。  相似文献   

7.
易杳 《瞭望》1993,(23)
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国有关安乐死的研究和讨论已有10年历史,且进行过规模甚大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大量工作侧重于提升大众对这一事物的兴趣,并使大众具有更多的学识和客观判断力,来衡量其正确性。曾有人对北京地区的工人、军人、大学生、医生及在京学习或参加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各1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0人中91%以上赞成安乐死,85%以上认为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近80%认为目前国内可实施安乐死。相同的调查在440多名不同职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中进行,结果显示:赞成者占95%以上,认为不违背医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占90%以上;相反意见者各占2.2%,主要是行政人员。  相似文献   

8.
负重 从政的人,有时必须忍辱负重,即便一时受人误解,也在所不辞。《四友斋丛说》卷8有如下一段记述: 刘谨擅国日,人皆责李文正不去。盖孝宗大渐时,召刘晦庵、李西涯、谢木斋三人至御榻前同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后瑾事起,晦庵去,木斋继去,使西涯又去,则  相似文献   

9.
易杳 《瞭望》1993,(22)
人类发展的历史,似乎总是在解决生的问题,生的权利,生的质量,生的价值……而对于人生的另一端——死,提到死的权利与价值、死的时间与方式选择,就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死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医学无论如何夸耀其精妙卓越的能力,也无法改变死亡对于生命的必然。既然长寿总有终点、永生不可企求、死亡不可避免,人类最好还是运用理智,重新对死亡加以审视,以超越现有价值观念。安乐死的实践,是人类对个体生命最后一次自由自觉的从容选择。其所蕴含的崇高壮美,与其说是人类对死亡认识的把握,不如说是对生的最后一环认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passed that protests and demonstrations wereregarded as the possible beginning of violent revolutionary ferment. Venting...  相似文献   

11.
力平 《瞭望》1990,(23)
四、批判极左 力挽狂澜(上)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忙于对国内外大事的操劳处理,经常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吃饭,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有一次,一位烈士子女来探望他,恳求他保重身体。傍晚在院子里,周恩来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位同志,说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他决意面向这场灾难,为党和国家献身的忠诚誓言。这八个字贯串了周恩来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力平 《瞭望》1990,(20)
周恩来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伟大政治家。他的传奇般的革命生涯、杰出的才智、崇高的品德,为世人钦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周恩来传》(上卷)、《周恩来年谱》对周恩来的革命活动论述颇详,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响强烈,但因《周恩来传》(下卷)尚未出版,对周恩来建国后的活动较少系统的记述。最近《中共党史人物传》中的《周恩来小传》即将出版,本刊征得作者及有关方面同意,先行选载书中“‘文革’中的周恩来”部分,以期向希望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的读者提供一些材料。文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Z2)
正同工不同酬除了这个典型外,大部分从农村抽到厂里的知青和我的遭遇一样,虽然当了学徒工,因厂里老师傅少,很少有人得到师傅的关爱。由于我们属技术工种,有三年学徒期,第一年学徒工资仅18元,第二年24元,第三年27元,三年学徒完,第四年才能定一级工资32元,第五年才能升为二级工资48元。这比起那些干熟练工种的人亏多了。我们厂有很多熟练工种,在那些生产线上,因为机械化程度高,工人只需开关,流水线就自动生产。当初那些被分配到生产线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6,(8)
正时下的影视作品流行"回味青春"的主题。这些青春故事里充满了浪漫、天真无邪、无拘无束的色彩。这不免勾起了我对青春的回忆。可提起我的青春,不由得泪眼迷离,我们这一代人有青春吗?即使有,那也是苦涩的。你若不信,请看我的回忆吧!从农村到"三线"1966年春天刚过去,一场疾风暴雨似的运动来临了,我这个初中仅读了半年,尚不到14岁的少年从此失了学。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一切文学书籍都被视为毒草被封、被查、被烧。我们只能在街上看那些红彤彤的标语、充满火药  相似文献   

15.
力平 《瞭望》1990,(25)
五、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1974年4月底以后,周恩来病情日益增重。6月1日,他作了第一次大手术,此后就住在三○五医院里了。6月14日,江青召集会议,授意他的写作班子“要批现代的儒”,说“写老的儒有问题,不然只是刘、林”,对“现在的儒应写文章”。不久她在天津又说“批现代的儒”、“批党内的大儒”是重点。她甚至给一个社员改名“周克周”,露骨地说要“用我们这个周去克他那个周”。她  相似文献   

16.
范硕 《瞭望》1989,(15)
酝酿锄奸大计 1976年,从春到秋,中国的形势异常严峻。毛泽东主席的病情继续恶化。自从5月中下旬,毛泽东带病相继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之后,中国政府对外发布公告,宣布毛泽东主席今后不再在外交场合露面。尽管毛泽东意志坚强,还想支撑着病躯,尽心竭力为国操劳,但已是力不从心了。而“四人帮”则趁机加快了篡党夺权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力平 《瞭望》1990,(24)
四、批判极左 力挽狂澜(下)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用了很大力气来对大量的被打击迫害的党内外干部恢复名誉和安排工作。这方面的情况明显有了好转。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经周恩来审查同意,发表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社论。社论强调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干部还是老中青,老的都靠边站,都是年轻的,不行”。9月30日前后,周恩来几次约谈两报一刊国庆社论,强调要继续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范硕 《瞭望》1989,(16)
西山“放鹤” 原来,“四人帮”已经察觉叶剑英的行动,派王洪文跟进西山,在靠近叶剑英的地方住下,加强监视。叶剑英察觉这条猎犬的来意,表现非常冷静,故意示人以缓。他与身边工作的同志“游山玩水”,给常走的一段山路起名叫“好汉坡”。又给常去的亭子起名叫“风雨亭”。周围的人不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9)
正"三战片"看了无数遍因为不能唱歌,所以,许多人都私藏一些书籍偷偷看。我那时从家里带了本契柯夫的短篇小说集,平时藏在行李箱里,看时就偷偷用报纸包上,拿到外面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看。好在厂区周围尽是荒野山丘。但看书时也不能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要随时警惕,一旦发现周围出现人影,赶紧将书藏好。那时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工地每十  相似文献   

20.
力平 《瞭望》1990,(21)
二、殚精竭虑 保护干部 林彪、四人帮利用“文化大革命”篡党夺权,他们的首要一着,是打倒一切党政机关领导人。因此,保护领导干部还是打倒领导干部,是当时极为尖锐的斗争焦点。在这暴风雨般的年代中,周恩来身处中央岗位,他殚精竭虑,努力保护一切他力所能保护的同志。 1965年8月《人民日报》被迫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后,周恩来一面主张要说理,一面曾对吴晗说:“吴晗老,我给你换个工作怎么样?”这种保护措施,后来由于形势迅速发展而未能实现。“文革”之初,周恩来就要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对罗瑞卿“保护好,要保密,不要被人抢走”。他指示吴法宪把罗瑞卿安排到空军医院,吴法宪请示叶群后予以拒绝。罗瑞卿只好被送到另一家医院。当有人要罗瑞卿参加批斗会时,周恩来指示:手术期间不能批斗。有人要把罗瑞卿揪走,周恩来说:“绝不能让抓人。”当一些人还是把罗揪走后,周恩来反复作工作,终于把人要回。“文革”中周恩来对于老帅们的保护,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