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的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从价值的一般概念中引申而来的。就价值的一般概念而言,是指客体对主体在肯定意义上的作用与功能。换言之,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具备的某种有用性。一般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人或人类,因而在实践中通常就是指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对此,马克思说得十分明确:“‘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一致,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它来源于客体,形成和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特定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指社·会主义作为客体,以满足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多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具有光明前途的现实运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就在于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观之,社会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它…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关于价值的探讨,现将一些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的界定多数论者的观点:即从“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认为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问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1、马克思说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法的价值     
张帆 《求实》2009,(Z2)
法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法能够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类的需要,凡是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法就是有价值的.一般认为,法的价值由三方面组成:1)法的价值取向,即法所确认并加以实现的价值,它是指法在发挥其社会作用过程中所需解决的目的,它能够促进哪些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的产物。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视角看,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是客体及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在要求,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体辩证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客体的一般规律,实践逻辑是社会主体探索和改造社会客体的思维方法和规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价值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当客体对主体有用、有意义时,主体就认为它有价值;反之,就认为它无价值或价值为负值。价值研究主要回答“应该怎样”、“值得怎样”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主体自觉地满足其需要和利益的动机和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1.
施国良 《求实》2006,(Z4):129
价值问题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专门问题.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史是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客体使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对主体的发展有肯定作用,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13.
人的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地理解人的价值问题,对于正确确立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把握人生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价值是一个涉及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但就一般意义来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  相似文献   

14.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部分.但是人的价值还具有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人的价值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在其实现过程中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目的与手段相互交织所构成的人的价值的动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信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主体预期客体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并将自己的需要托付于客体而形成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信与任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期,研究信任机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理论的视角:对主体性的认识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属性。它主要表现为:(I)主动性。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世界的主宰者,它总是从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出发,认识和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追求,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性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的前提,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和主体地位的确证。(2)目的性。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实体。目的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支配着主体的一切活动,规定着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进程。目的性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泉源。(3)选择性。选择是人的活动的内在环节和实现方式。人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钟君 《理论导报》2014,(8):18-20
正(接上期)三、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9.
试论编辑的整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臣 《世纪桥》2002,(3):56-58
我们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既要研究其客体,也要对其主体进行研究,还要研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着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即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是指在编辑工作中与编辑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现象,即以稿件为核心的编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