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家华 《江淮法治》2010,(15):45-45
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网络民意”首次被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提到了与院士专家意见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阐述加强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时,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晓燕 《法制与社会》2011,(31):289-29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网络民意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为青睐司法这一话题,无论是“药家鑫交通肇事捅人案”,还是“李昌奎奸杀少女摔死男童案”,都无不体现着网络民意对重大刑事案件的关注。究其特点,可发现均是民意在网络上率先爆发,随后在社会上形成滔天民意,似乎极力将司法理性逼入狭窄的胡同。如何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将别事个案中处于紧张关系的网络民意与司法理性予以衡平,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网络民意与司法理性的博弈与衡平进行分析,以缓解两者间之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9年开始,每到全国“两会”之前,温总理与网民“有个约会”似乎已成常态,通过在线面对面的交流.民意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汇集,政府的政策和信心也通过网络互动得以彰显。温总理身体力行重视网络民意,无疑是网络议政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意改变政治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并改变着传统政治生态。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民意。如何吸纳、整合网络民意无疑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民意也随之不断分化。如何将“原生态”的民意整合为真实民意而予以发现、反映和落实,人大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意,这是摆在人大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11,(6):16-16
3月5日上午,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赢得代表们阵阵掌声。这份2011年政府施政纲领,直面民意关切,经过密集调研和反复修改,对会前媒体等调查中所涉及的十大“民意热词”一一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主"的蓬勃发展,让人们不禁反思传统的民情民意表达渠道。为什么会有沸腾的网络民意,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何在,如何让民意真正表达出来,诸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值得倡导,而对于消极的一面,就容易形成民意舆论干扰法律监督工作,本文通过探讨网络民意舆论与法律监督关系,从网络舆论的现状入手,分析对网络民意的引导,制衡及应对之策,以实现网络舆论与法律监督的沟通协调与配合,推动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李文彦 《法制与社会》2011,(13):123-124
虽然司法与民意都旨在追求公平正义,但由于民意具有朴素性、多元性、易变性、非专业性等特点,其与司法活动之间既有契合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由于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兴起,民意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使司法活动能够吸纳民意而又不被民意所绑架,司法机关应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对待民意,如细化不同审级之间的职能分工,逐步实现判决书公开并加强裁判文书的法律论证等。  相似文献   

10.
蓝宇 《法制与社会》2014,(2):111-113
当下我国刑事审判的公众认同度偏低的现状有较复杂的现实成因。网络民意作为新兴民意,对于刑事审判既可实施有效监督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民法院应对接网络民意,构建网络民意与刑事审判之间互动和衡平的机制以促进司法公正之实现,同时获得公众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1.
华鹏 《中国律师》2011,(4):11-13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将民情民意直达中央的一次盛会。今年“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于宁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了他对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以及提交大会的提案和建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意介入刑事司法的合理性值得质疑。网络民意和刑事司法在刑事个案中的博弈时有发生。网络民意的主观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同刑事司法的客观性、专业性和可预期性相抵触。网络民意介入刑事司法有违无罪推定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最后,网络民意作为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不得触及司法正义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朱丽峰 《法制与经济》2010,(9):16-16,18
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具体映射,具有更强于实体民意表达的张力,决定了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网络民意:及时表态,澄清真相,引导民意;关注民生,制定政策,疏导民意;积极行动,主动沟通,赢得民意;掌握艺术,策划台词,回应民意。  相似文献   

14.
贾斯琪 《法制与社会》2011,(13):163-164
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民意的主要表达平台,它有着传统民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同时,网络民意也有其自身的弊端.网络民意,对政府执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二者共赢,把握不好,政府执法步履维艰.欲解决问题,首先得找出问题,本文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12,(8):5-5
习惯于网上冲浪和发表意见的群体特征是相对固定的,能否代言社会各个阶层值得思考。而网意和民意不是简单的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网意是网络所表现出的民意,并不代表民意。因此,如果司法过程中将网意抬得过高,不利于审判的公正,甚至可能会使司法沦为网络时代“民意”的奴隶。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6,(3):57-61
网络民意有序参与司法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协商民主的角度来看,网络民意参与司法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表现为民主协商的过程,并以协商型正义为结果。就网络民意的生发过程而言,网络民意应然地昭示和实践着协商民主的精神;就现代司法的正义诉求而言,不管是司法程序内部还是司法与社会之间都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协商民主由此成为网络民意与现代司法之间的价值纽带,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参与也因此获得了民主协商的模式,通过协商而达致的协商型正义则成为了网络民意参与司法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躲猫猫事件演变为公共事件,源于公众的知情权受阻及对法律的不信任。公权力如何恰当地对待民意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网络具有脱域性,网络民意因此超越了地域性限制,能在政治或法律事件中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网络时代的民意对法治建设而言有如双刃剑,有利有弊。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法律最需要的品性是人民性和运作的独立性,它们是树立法律权威必不可少的两个支点。民意应当经由合适、有效的途径进入法律实践,否则将损害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务实进取,催人奋进”、“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注重民生,顺应民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颇多,什么是最让代表们欣喜的?对于省人大代表、庐江县科技局副局长郭厚英而言,那莫过于报告中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小非 《法庭内外》2011,(8):30-33
他们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人数难以计量。他们在网上时聚时散,像农民工一样接受打包业务,靠注水发帖获取报酬。他们当中有商业策划者,也有伪装民意、打击竞争对手的非法牟利者。他们是“网络水军”,一个随网络发展而生成的新职业。  相似文献   

20.
王一 《法治与社会》2016,(11):60-62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2016年8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评论文章如些写道. 适应群众“触网”新形势,近10年来,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有一批领导干部,在互联网上倾听民意、回应关切.有些人微博粉丝上百万,还开通了博客、微信公众号,甚至还建了个人网站,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