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时评     
《中国律师》2011,(6):88-88
全国首例醉驾入刑案宣判 5月5日下午,河南省舞钢市人民法院公开作出判决,醉驾者侯某被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宣判后,侯某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这起案件成为“醉驾入刑”实施以来,河南省乃至全国首例涉及醉驾的宣判案例。  相似文献   

2.
沈峰 《江淮法治》2011,(3):50-51
刑法拟增设“危险驾驶”罪。“醉驾”不论情节均处拘役。但有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对“醉驾入罪”给予一定的过渡规定.因为若“醉驾”即入罪.而国家公职人员在犯罪后一般都会面I临开除公职的处分,后果很严重。  相似文献   

3.
曹林 《政府法制》2009,(19):9-9
接连几起酒后驾车导致的血案,引发了一场全国性严厉整治“酒后驾驶行为”专项行动。基于官员身份的特殊性,“如何处置醉驾官员”自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广州市番禺某镇的纪委书记梁某被查时称“醉驾是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4.
王莉 《人民检察》2022,(11):60-63
观察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适用情况,发现其占用较多司法资源,刑事治理“性价比”不高;多数危险驾驶案件危害后果轻微,危险驾驶罪适用状况偏离立法初衷;“醉驾入刑”对威慑预防酒驾取得一定成效,但使用行政手段也能取得相当效果。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治理应遵循罪刑相适应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刑法谦抑性原则。完善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的治理模式,应遵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导向,立法上推动轻微醉驾除罪化,司法上推动醉驾刑罚宽缓化,执法上推动危险驾驶治理综合化。  相似文献   

5.
曹荣辉 《法制与社会》2013,(20):239-240
"酒驾"特别是醉酒后驾车这几年一直是社会上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特别是自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设立危险驾驶罪,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并设定刑罚后,"醉驾"以及"醉驾入刑"问题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北京市法院审理了多起备受瞩目的醉驾案。 5月9日,房山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北京市首例“醉驾入刑”案,并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郭某拘役4个月。此案因此成为京城首例宣判的“醉驾入刑”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刑警与科技》2008,(23):50-50
为防止司机超速驾驶,英国运输大臣胡恩提议用“均速探头”取代英国现在常用的“点探头”。据悉,“均速探头”能测出两个探头间司机的平均驾驶速度,而“点探头”只能测出司机开车通过某一点时的速度。“均速探头”能防止司机看见“点探头”时突然减速,而离远后再超速行驶。  相似文献   

8.
高晓军 《法制与社会》2013,(32):237-238
醉酒驾驶在争议中以“危险驾驶罪”正式写入了刑法。而审判实践中,醉驾入刑案的查处亦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对醉驾案件审理,分析醉驾的实务操作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构建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和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后,"醉驾第一人"、"官员醉驾"、"名人醉驾"等消息被不断曝于媒体。一年来,"醉驾入刑"这一话题一直不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醉驾入刑"在司法处理中的问题、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笔者所在的检察机关公诉了北京首例查获醉酒驾驶案和高晓松、刘惠等一批引发关注的醉驾案,现就醉驾处理中部分有争议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谈一些看法,以求教大方,和同仁  相似文献   

10.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自首情节的实务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菊萍 《法学》2012,(9):157-160
危险驾驶罪入罪一年多以来,司法实践中新问题不断出现,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自首情节的认定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严打醉驾的浩大声势下,当前司法实务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一律没有成立自首的空间,理由是:第一,醉驾者一般心存侥幸不被发现,因而在未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不会主动报警称  相似文献   

11.
“醉驾”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早已众所周知。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一些没有“醉驾”,却因为与“醉驾”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者,最终也会被法院判令承担损失。那么,为什么明明是别人“醉驾”,却偏偏要承担责任呢?  相似文献   

12.
陶家平 《江淮法治》2012,(19):36-37
《刑法修正案(八)》和新修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驾驶从普通交通违法行为提升到犯罪高度,即“醉驾入刑”。并于去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醉驾入刑”不仅对遏制酒驾醉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驾车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醉驾被撞照样要负刑事责任。记者获悉,石景山法院对一起危险驾驶案件作出判决,男子黄某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法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9月14日22时许,黄某醉酒驾车与许某驾驶的车辆相撞,造成两车损坏,黄某受伤。经交管部门认定,许某负此次事故主要责任,黄某为次要责任。法院经审理认为,黄某醉酒驾车的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  相似文献   

14.
韩嘉毅 《中国律师》2009,(11):47-48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公安部下发《关于修改酒后驾驶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拟加大对醉酒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同时,还明确增加“与醉驾司机同乘一车的乘客也应进行处罚”等内容。一时间,公众、媒体、法律人纷纷选择采取各自认为合理的方式表达对此的意见和看法,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形来看.此份文稿确实存在许多让人迷惑的地方。在此,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对“危险驾驶犯罪”条款进行了再次修改,进一步加大了对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根据最新的修改,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拘役。这样的规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公平与否?本期“一家之言”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中旬,广东肇庆司机孔先生驾驶小车途经深罗高速江门段,被驾驶一辆奔驰车的三名男子“碰瓷”敲诈勒索了8000元.又气又急的孔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江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蓝华写了一封匿名求助信,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蓝华看了来信后,指令江门市公安交管局迅速侦破此案,促使问题最终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丁锐 《政府法制》2011,(24):36-36
今年5月醉驾入刑之后,音乐人高晓松很不幸地被载入“史册”,成为第一位因醉驾而被判刑的“名人”。其实.中国历史上名人的“醉驾事件”还真不少,其结果嘛,大多也很“杯具”。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道路”进行理解和认定是危险驾驶罪客观要件中的重要因素,而对醉驾行为发生场所“公共性”的理解是认定这些场所是否为道路的关键.在判断醉驾行为发生地是否具有“公共性”时,美国和爱尔兰都将“公众是否可以进入该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美国对这一标准做了扩大解释,爱尔兰则相对更为保守.我国应当紧密结合危险驾驶罪的本质特征,可以参考爱尔兰的做法,从维护公共交通安全的角度来对醉驾发生场所的“公共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张苗 《检察风云》2022,(19):74-75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每年有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驾”已经成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各国都对“酒驾”“醉驾”出台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酒驾”“醉驾”行为仍屡禁不止。在中国,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较多,而因酒后驾驶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达50%以上。“酒驾”不仅给受害者及其亲属带来了伤害和痛苦,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旦出事,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济南市惩治“酒后驾车”爆出官员醉驾丑闻。2月18日夜,一涉嫌酒后驾驶的某局机关处级干部被交警当场查获。血液检测结果显示,其血液内的酒精浓度已达醉酒驾驶标准。更让交警惊诧的是,该官员虽驾车多年,但一直没有取得驾驶执照。目前,公安部门已依法将其刑事拘留,并将相关结果通报其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