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影响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把西南民族聚落置于一个广阔的自然、社会历史与发展背景中 ,以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技术条件、家庭制度、各种观念形态及其宗教信仰作为切入点 ,系统地分析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西南民族聚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渗入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聚落形态的变迁,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农村聚落文化的客观表现。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GIS技术对玉屏县朝阳侗寨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结构等进行分析,探析研究区38年来聚落空间的存在状态及演变特点,分析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以期为侗族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孟莹  文晓斐 《人民论坛》2011,(8):178-179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聚落特色正随着重建逐步消失。通过吉娜羌寨重建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梳理在少数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中保持民族聚落个性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民族地区聚落空间的物质与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技术思路,为民族稳定、和谐社会构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民族聚落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彦波 《思想战线》2001,27(2):38-41
我国民族聚落(即居民点的通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活动方式、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聚落形成的原因不同,所表现的方式和呈现的景观也不同.聚落形成有一定的特殊规律,研究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对于进一步了解民族内部结构、民族间的关系,以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我国西南民族聚落形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有聚集型和散漫型两种基本形态。西南民族聚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与该地区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分布特征相关税,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应采取多元的视角研究西南民族聚落。  相似文献   

7.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人地关系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的空间.在历史上,独龙族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劳动力主要以刀耕火种农业和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依附于土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少部分独龙族剩余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走向市场,在减少了对土地依赖的同时,由于经济利益趋动,乱砍乱伐和过度捕猎又加大了对动植物资源的索取.20世纪独龙族人地关系的变迁历程,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文化变迁而来的.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只有坚持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才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装饰、美学价值、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和开发保护研究等诸多方面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148-155
现代旅游经济是促使旅游地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泸沽湖摩梭人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传统婚姻家庭继承和变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巩固了传统婚姻家庭特质的承继;另一方面异文化的介入促使了摩梭人传统观念变 化,从而引起传统婚姻家庭的变迁.摩梭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正走着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二元结合的路子,它是摩梭人在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自我选取.这种种选取是摩梭人内源性发展的表现,而非外力强迫所致.  相似文献   

11.
从处于权力中心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来理解权力的本质,是分析权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思路。女村官是村治中进入村庄权力系统中心的特殊群体,以女村官与政府的关系、女村官与男村官的关系、女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变量,以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将女村官在村庄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分成三种类型,即弱势型、强势型和均衡型。分析这三种类型将有助于深刻理解村庄政治,积极推动农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类特殊社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而合理的政策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本文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结合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制度建设、财政刺激、技术支撑、监控评价等方面探讨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合理开发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女村官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是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宣传者和实施者,是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推动者,是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需要通过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女村官等多种途径,推动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自2013年国家民委公布了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以后,2017年又评选出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省际、区际及族际的定量与定性考察,认为当前特色民族村寨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区域,基本呈西南多、东北少的不均衡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赵静  周健 《桂海论丛》2013,29(5):116-119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建设美丽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大有作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丰富,但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护对象,又是发展资源,其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一些重要原则。建设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突出特色,应当围绕"特色"探索开发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民族文化资源日渐流失的严重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处理好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关系,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异 ,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无形损坏 ,而且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民族旅游的开发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展开。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开发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本文在比较几种民族村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的成功开发实践为案例分析,提出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汕头市西浦村借助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创建"乡村旅游型名村"为契机,形成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同时指出了该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