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彪 《行政与法》2007,(7):91-95
人类社会需要公权力,也离不开公权力,但是公权力容易恶性膨胀和异化并造成严重恶果的事实警醒我们对于公权力保持谨慎的态度。在一个理性而自由的社会中,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领域对于私权进行限制应当具有正当性理由。在主观法权思想和社会连带思想等不同语境中证成公权力限制私权的正当性不无必要。这一对公权力介入私人生活的正当性的研究也构成了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准确定位公权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政府的公权力越来越大,不时出现侵犯公民私权利的情形。于是,限制公权力以保护公民私权利成为现今提高社会和谐水平、提升公民幸福感的重要一环。然而"公权力存在是为了保护私权利,对公权力的限制便是对私权利保护的削弱。"这句话给盲目的我们当头一棒。我们就要尝试解析公权力和私权利,发掘其在当代的关系现状与问题,并针对公权力的类型,提出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的一些方法浅见。以此来解决上述名言中的矛盾,限制不合理的行政权、司法权,对症下药,不盲目行动与跟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13,(3):4-4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应正确理解法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我们需要的法治,核心是限制公权力,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角度解读国家征收征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征收征用制度是公权力合法限制私权利的一种形式。国家公权力的正当性在于公民的同意,其价值在于保护私权利和协调私权利之间的冲突。基于此种目的,公权力可以对私权利的内容和行使方式作出限制或排除,但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限制和排除必须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对这种限度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从目的、形式、程序、功能、手段和权利保障等六个维度进行规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征收征用权行使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靠什么制约公权力的滥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单纯依靠行政法制的完善 ,依靠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行政程序 ,是不能真正达到目的的。需要制定一部完善的、进步的、科学的民法典向整个社会 ,特别是向我们的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灌输私法观念、私权观念 ,约束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限制公权力的滥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公权力的规范与制约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公权力不公主要表现为公权力私用、公权力递延、公权力越位或缺位等形式。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公权力的运行方式,社会制度体制,社会历史等方面有关。需要从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法律制度体制、监督体制,提高思想认识等多层次、全方位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的运行,确保公权力为公的本质属性,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和深化改革的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关社会公权力的理论问题逐渐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性研究对社会公权力概念、性质的予以廓清和厘定。继而,通过分析社会公权力的演变过程追溯其自身的理论渊源或由来。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宪法主权结构的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为基本参照标准,对社会公权力主体的属性予以明确归类,以期对社会公权力的基本内涵予以较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缪坚 《法学杂志》2006,27(5):104-106
国家赔偿的目的在于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而在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考查该行为的违法性是《国家赔偿法》得以作用的关键。由于原法律的概括性和对其解释的不足,有必要对与公权力行使有关的赔偿责任作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9.
公法产生与发展的初衷就是限制和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现代法治国家是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为核心构筑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公法,从立法宗旨和原则、立法内容等方面对公安机关的公权力进行了有效的规制.以最终彰显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组织具有公权力属性,因此不可忽视社会组织领域内的腐败;同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主要载体,对国家公权力具有重要的监督功能。预防腐败,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反腐败功能,必将更好地净化公权力运行的轨道。对此,应该准确定位和认识社会组织,培育部分以监督公权力为主要目的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监督公权力的相应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军权 《法律适用》2015,(2):105-110
信息时代,话语表达权成为各类主体的一项重要权利。对网络话语权的规制,应当借助刑法、民法及行政法的不同规则,平衡和协调网络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保障网络信息发布者话语权的同时,不致造成信息受众的信息获取权、隐私权、名誉权及知识产权等受到损害。正确的应对方式应当是,对任何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公权力不宜进行事先的审查或限制,而对网络上已经广泛传播的信息,甄别其影响的对象后区别对待,如果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则应当由公权力给予行政甚至刑事制裁,如果仅仅使私权利主体受到侵害,则应当由受到侵害的权利主体自己启动追究或请求公权力救济的程序,公权力不宜主动介入。  相似文献   

12.
一、强制执行救济的概念与特征民事强制执行系国家公权力干预已经法律确认的特定的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而形成的制度。强制执行权与其他任何一种公权力一样,自产生时起,就自然应为其设定限制,否则其必将倾向于扩张而致滥用。这种限制为特定的即针对强制执行权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3.
金盈 《法制与社会》2010,(8):163-164
准征收是古典征收的发展与延伸,其核心要义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限制逾越了财产权本应承担的社会义务,给公民造成特别牺牲而应予以补偿。准征收与古典征收有着诸多区别、有其特殊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4.
一、公权力机关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切地点都属羁押场所羁押是指公权力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终审判决前的暂时关押以及对已决犯的限期关押。羁押场所就是指公权力机关暂时关押未决犯和限期关押已决犯的地方。那么羁押场所具体包括哪些处所,这是首先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笔者认为,羁押场所这个概念的外延,应该涵  相似文献   

15.
试析社会法的调整模式——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法在对第三法域进行规制时,通过社会基准法对当事人进行最低限度的严格制约,在法定限制的范围内给当事人留下协商空间。这种以法定内容限定约定内容,以团体约定内容限定个别约定内容的层层限定方式使之成为区别于公法、私法的调整方式,并使社会权利区别于公权力、私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宪政     
社会宪政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家宪政,也不同于所谓的"新宪政"论,它是以规范和调控社会公权力为核心的宪政形式。国家公共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并存的公共领域二元化结构是社会宪政的社会学基础,社会公权力和人性尊严的密切相关是社会宪政的价值论基础,人性的善恶双重性是社会宪政的人性论基础,国家宪政对社会宪政的兼容性是社会宪政的政治学基础。在价值层面,社会宪政遵循民主、法治、人权的基本理念;在制度层面,社会宪政主要由社会民主制度、社会公权力制约制度和社会公权力保障人权制度构成。在全球"社团革命"浪潮冲击下,社会宪政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张毅 《法制与社会》2010,(25):205-206
城管与人民的冲突不断,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公权力的运用问题,而公权力的运用不当最主要体现在权力运用的理念与执法方式的问题。本文指出只有合理运用公权力、实现顾客导向的理念、创新执法方式才能真正用好公权力,使社会更和谐。  相似文献   

18.
构建公权与私权平衡下的中国物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权法》乃是保护权利人物权、规范财产秩序之法,然因物权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现代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结果导致《物权法》中蕴含了大量的属于公法范畴的强制性规范,使得物权相较于其他私权而言更容易受到以保护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公权力的干涉和限制。《物权法》一方面要保护私人的合法权利不受公权力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私权的过度滥用。《物权法》本身的实践需要构建一个公权与私权平衡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在于国家运用公权力协调和平衡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特别是一些公务人员将公权力当作私有特权而予以滥用。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应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并从法理上对公权力作出明确界定:“法不授权不得为,法有授权必须为”。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在于国家运用公权力协调和平衡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特别是一些公务人员将公权力当作私有特权而予以滥用。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应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并从法理上对公权力作出明确界定:"法不授权不得为,法有授权必须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