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被广泛适用两千多年。直到近代,由于西方刑罚思想和制度的传入以及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保辜制度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蕴含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却依然可以为当代司法制度所借鉴。一、保辜制度的历史实用价值和当代借鉴作用保辜制度是指在发生伤害案件后,责令加害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即:辜期内),对受害人积极照顾、治疗,期限届满时,根据受害人的具体伤情对加害人定罪量刑。如果受害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就治不当死亡,  相似文献   

2.
谢军  钱一一 《政法学刊》2015,(2):94-101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旨在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保护被害人权益,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立法设计上,保辜制度通过要求加害人救治被害人进行自助换刑,以实现"被害救助"的功能。纵观保辜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沿用,"被害救助"是历代保辜制度的价值选择,为了实现"被害救助"功能,保辜制度在实体规则方面创造性地实现救助义务与刑事责任的衡平,并在司法实践中为保辜制度创设了运作程序。尽管保辜制度含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但其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对于现代被害救助制度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可以吸收保辜制度的"被害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3.
保辜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刑事法律制度,该制度旨在为人身伤害案件中的受害人提供即时的治疗,以保护其身体权;而侵权人则可以通过积极地为受害人提供治疗来争取法律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实,从当代中国法学的分类来看,人身伤害案件根据其严重性可以分为刑事案件和治安行政案件两类。由于中国古代的人身伤害案件只有刑事案件,所以保辜制度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保护受害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今天的人身伤害治安行政案件中依然有其制度价值。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解析中国古代“保辜”制度,探寻本土化法律资源,进而为有关人身伤害治安行政案的受害人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其间产生了许多颇具特色而且极具人文情怀的法律制度,保辜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保辜,《大清律例·斗殴上》解注:“保,养也;辜,罪也。保辜,谓殴伤人未至死,当官立限以保之。保人之伤,正所以保己之罪也。”保辜制度就是指在刑事伤害案件中,在伤情未定的情况下,依律规定一定期限,在该期限内由加害方对被害人保养疗复,待期限届满以伤情结果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5.
保辜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在处理以斗殴为典型代表的伤害案件时,根据加害行为人所用的器物、受害人的伤情等具体情况,由官方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而立下期限,责令加害行为人保养受伤害人、为受伤害人治病疗伤,然后再依据伤情的状况区别加害行为人罪的轻重的一种制度。 “保辜”的“保”是养的意思,“辜”是指罪;意即保养受害人的伤,减免加害行为人的罪。“保辜”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最迟在我国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唐律疏议》卷  相似文献   

6.
保辜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旨在保护人身伤害事件中的受害人的利益、追究加害人责任,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刑事法律制度。此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发展了两千余年。唐代是保辜制度的发展成熟时期,保辜制度得以定型化、系统化。宋、元、明、清历代继续发展,并在立法及司法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保辜制度有其深刻的思想源渊,并存在自身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项较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本文对保辜制度的内涵及历史演变做了简要介绍,注重从刑法宏观理论和具体制度两方面论述了保辜制度对我国现代刑法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法》逐步完善了刑事和解制度,且社会效果良好。但由于受传统司法理念的束缚,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仍在法律规定、适用范围、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保辜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较为完备的和解制度,清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完善。保辜制度对我国当前刑事和解制度仍然具有若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对当今刑事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归纳保辜制度的起源和具体内容,求证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合理性,并可以得出一些保辜制度对现代刑事法制建设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勇虹 《政法学刊》2011,28(4):53-60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唐律中有完备的规定。保辜制度要求人身伤害的犯罪人对被害人进行积极的救治,视救治的效果决定犯罪人的刑罚。保辜制度能够对我国缓刑制度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它在理论、经济和社会价值上都可以给缓刑制度之发展以导引和启迪。借鉴保辜制度,我们应当建立犯罪复原性的缓刑类型,建立缓刑保证制度,这将促进缓刑制度的创造性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惩罚性赔偿,英文是punitive damages,其含义是指在民事损害赔偿中,恶意加害人除了要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外,法律还强制恶意加害人增加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有惩罚性赔偿的法律规定: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其受到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宋朝的一个有关保辜制度的小故事入手,引出了保辜制度,分析了保辜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及其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且用当代的眼光指出了保辜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论赔礼道歉作为民事救济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赔礼道歉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所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由此可以确定,法律上的赔礼道歉意味着,当不法行为人对受害人的人格权造成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礼道歉,加害人有责任向受害人赔礼道歉,法院能判令加害人向受害人赔礼道歉。换言之,赔礼道歉在维护相关权利方面,是法律救济方法之一。因此,司法实践中,法院常常裁判不法行为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向受害人赔礼道歉,并  相似文献   

14.
蒋敏露 《法制与社会》2010,(11):266-267
保辜制度就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一个独特的法律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保辜制度没有被现代刑法所继承,借鉴,实乃憾事。本文试从界定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罪的基点出发,简要介绍了保辜制度的内涵,并对现阶段我国刑法理论实行保辜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完善我国的刑法理论,健全我国法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送审稿)》,拟取消职工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补偿、民事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对受害人的保障各有利弊。工伤认定过程中的操作难等属于法律适用的技术性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均规定职工上下班途中事故属于工伤。我国应保留并完善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工伤的规定,且宜将上下班途中界定为在合理的时间内、经过合理的路线;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亦应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采用补充模式保障受害人获得完全补偿(赔偿),同时赋予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对交通事故加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相似文献   

16.
急性醉酒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性醉酒在医学上是一种异常的精神状态,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当醉酒者作为加害人时法律宜将其视作正常人对待,接受同样的处罚,但法律对非自愿和病理性的醉酒应作除外性规定。当醉酒者是受害人时,法律应尊重客观事实,承认其精神异常,按法律对精神病人同样的规定来处理。  相似文献   

17.
何恬 《证据科学》2006,13(1):75-78
急性醉酒在医学上是一种异常的精神状态,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当醉酒者作为加害人时法律宜将其视作正常人对待,接受同样的处罚,但法律对非自愿和病理性的醉酒应作除外性规定。当醉酒者是受害人时,法律应尊重客观事实,承认其精神异常,按法律对精神病人同样的规定来处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透过优先权制度的起源、功能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对优先权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借鉴国外优先权制度的实践经验,来探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举证时效制度,是指法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一定期限内举证,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该期限内举证的,可在举证期限届满以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但有证不举或逾期举证者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对逾期举证不予采信的一种制度。本文将要探讨的仅限于民事、经济诉讼中设立举证时效制度的问题,当前,人民法院正着力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该项制度的设立当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我国对民事诉讼举证制度的重要改革及意义自1991年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以来,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案件中…  相似文献   

20.
刑事犯罪行为,侵犯的对象是法律保护的权益,国家在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不能也不应该限制或排除被害人通过侵权诉讼追究行为人的赔偿责任。而在我国,附带民事诉讼虽已在三十多年前就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但迟迟未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导致受害人在寻求民事赔偿救济上面临着尴尬,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践价值日益受到质疑。正视我国附带民事诉讼规定存在的问题,完善附带民事诉讼,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问题,对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