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在一次重要的职位竞选中,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各方面都不太出众的毕业生。而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一想到这个理由,我就难以服气,回家后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父亲静静地听着,默默地吸着烟。等我讲完了,他才起身,拿起门后的锄头,对我说:"走,跟我到地里给豆子锄草去!"  相似文献   

2.
标兵     
正飞驰的火车上,列车员小宋正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查着票。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站起身,小声跟他说:"是宋成吧,我是刘全的父亲,去省城看病的。"小宋明白了,眼前的这个人是同在客运段工作的同事刘全的父亲,他没有买票,想让小宋照顾一下。小宋迟疑了一下,随后从自己钱包里掏出100块钱,放进了工作用的补票钱夹里,并打印出了一张车票,笑着说:"刘叔,给您补了一张票,您拿好啊。"  相似文献   

3.
许德祥 《江淮》2011,(10):33
父亲大半辈子与"牛"打交道。解放前,父亲8岁就给地主放牛,整天与水牛作伴,泥里滚水里泡。他也如同牛一样,任由地主鞭打奴役。父亲15岁那年,家乡解放了,获得新生的父亲欢呼跳跃,迎接幸福生活的光临。  相似文献   

4.
正"父亲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助家人谋利益,更不会出面提要求、搞特殊。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这一点成为我们家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说起父亲,林默涵的女儿孙小林眼神坚毅,舒缓的语调里流露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他对党的领导坚信不疑,原则性很强。"孙小林说。林默涵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家人  相似文献   

5.
<正>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的回忆录里多次提到我的父亲周保中。他说:"周保中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统帅,是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在东北沦亡的14年当中,特别是在杨靖宇将军牺牲之后,他率领抗日联军,出生入死,独撑危局,是人们心目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民族危亡匹夫有责1928年,党中央为培养干部,把在中央特科工作的父亲派往苏联莫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6,(8)
正从小我最怕的人是父亲,但最爱的人也是父亲。怕他,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很严苛;爱他,因为他给予周围人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父亲致力于金融服务工作已经33年了,"忙"是我对父亲工作状态的唯一感受。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父亲骑着"大二八"送我上学,充满欢声笑语的十分钟路程成了我们父子二人每天最长的独处时间。再  相似文献   

7.
父是灯塔     
<正>我的父亲裴显合于1929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土。1944年家乡来了八路军,给地主扛活的父亲如枯木逢春,那时的他还没有枪杆子高,但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之后无论是打小日本还是连年的内战,父亲尝尽了南征北战、枪林弹雨的艰苦与惨烈。从此,只要见到了"南征北战"字词就会想起父亲,感觉上竟是那样的亲切。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相貌英俊、  相似文献   

8.
正在开国中将里,有一位中将非比寻常:他之前并没有参谋工作经历,而参谋工作的起点竟然是以刘志丹为军长的部队当军参谋长;在参谋工作生涯里,他给名震华夏的聂荣臻元帅当过智囊,聂帅亲切地称他是"我们的军师";他,就是有"高参中将"雅号的开国中将唐延杰!  相似文献   

9.
父亲原是一名监狱警察,已退休多年.今年6月28日,当我将那枚落款为"中共中央"、代表无上荣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交到父亲手中时,一辈子铁骨铮铮的父亲流下了热泪. 父亲激动地抚摸着勋章,眼里闪耀着光芒.他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连袜子都是新的.戴上纪念章,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红色布包,第一次向我展示了他的4件宝贝:第一件是1964年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司令部颁发给父亲的"神枪手"荣誉证;第二件是1992年人民警察首次授予警衔时,由时任司法部部长蔡诚签名的"授予警衔命令";第三件是2007年7月,由甘肃省司法厅党委颁发给父亲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0年(以上)"红色荣誉证书;第四件是2008年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开具的父亲向汶川地震灾区交纳"特殊党费"的收据,编号是0623709.展示过后,父亲对我说:"党中央今天发给我的这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最为珍贵,是我的第五件宝贝!"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他是因胰腺癌去世的。在他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后,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了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的申请。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请尽快确定新的人选,别因为我耽误村里的工作。"弥留之际,他还反复叮嘱家人:"我在村里干了大半辈子,没有过一点儿私心杂念。我去世后,你们也决不可以跟组织提任何要求。"父亲18岁便担任生产队会计,然后是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1.
遗产风波     
父亲去世后,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已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了妹妹。办完丧事,我们开始收拾房子。妹妹在书房里找到了一只旧皮箱,她抬眼看我,眼神复杂,有说不上来的一种隔阂感,"爸爸有整整一箱字画"。父亲喜欢丹青我们是知道的,却不知他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谎言     
葛闪 《党课》2014,(9):104-105
在南方已久的他,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这种电话,他是隔三差五就打一个的,他生意实在忙,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关怀。母亲离开后,父亲就像院子里的老磨盘,没了推磨人,除了历经风雨沧桑的苦痛外,蕴藏在心头更多的,是无尽的孤独。他甚至能想象得到,早上,父亲会坐在门槛外,默默地吸着旱烟,一轮又一轮的烟圈,氤氲在他的周围;而中午,父亲就会躺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拿一张报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相似文献   

13.
<正>我小时候,我家院子里常常停放着一挂大马车,那是父亲的主要谋生工具。父亲是个农民,赶了大半辈子车,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可让他自豪的是,年轻时还给周保中领导的抗日队伍当过一回"运输兵"呢!我的老家原来在宁安县东南山区哈尔巴岭附近的四道沟村,那里三面环山,北面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盛产大豆、玉米、高粱。1934年深秋,由于风调雨顺,眼看着就会有个好收成。驻扎在宁安  相似文献   

14.
正每天早上起床,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早市卖花。他把卖花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至于卖不卖得出去,他看得很淡:卖了,当然好;没卖成,也无所谓。我真替父亲高兴,母亲"走"后,他仍然把个人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花盆"全是父亲平时攒下的瓶瓶罐罐,甚至是用过的快餐盒。他把这些器皿洗干净、培上土、栽上花,待花开后,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挪到他的"百花箱"里,一手拎上一箱出门了。节俭了一辈子的父亲对吃从不挑剔,粗茶淡饭,仅此而已。对于穿,父  相似文献   

15.
<正>192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一个小商贩家庭里,由于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十几岁就离开江苏,外出打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他是别人眼里的倔老头,却是我心里的好父亲。1949年,父亲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从酒泉来到乌鲁木齐,在天山南北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57年,父亲从乌鲁木齐到了农一师十场支农,也就是现在的农一师六团。一有空,父亲总会和我聊起他以前的"光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党员。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单身在外地工作,直到1990年离休后才回津与家人团聚。后来我才知道,上世纪50年代邮电系统选派干部支援困难县工作时,父亲主动要求替他人到外地工作。从此辗转数年,调转河北省五县。父亲给我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1960年的困难时期,父亲每隔几个月回来时,都会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山芋干、高粱米分给住在大杂院的每家一份,哪怕是仅有小半碗。  相似文献   

17.
正张电脑姓张,在家中属于"电"字辈,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张电脑。对于这个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孩子,父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里满含了深深的期许。那个爱种花的妈妈张电脑的妈妈叫姬秀玲,今年63岁,八师一四三团职工。1989年,张电脑呱呱坠地。出生4个月后,同龄的孩子已经可以直起脖子,他的头还抬不起来,这让妈妈姬秀玲心里充满了担忧。她和丈夫带着孩子找到乌鲁木齐的专家,诊断的结果对他们不啻是晴天霹雳:儿子得的是先天性脑瘫。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父亲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每次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立刻想起我的父亲。今年81岁的父亲名叫邵应方,是祖父找人给他起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老家甘肃庄浪县来到团场成为一名连队职工,先后在连队基建班、浇水班、炊事班、林管班岗位工作。父亲身材魁梧,坦诚淳朴,脾气倔强,是个热心肠的人。从我记事时起,父亲的同事都称呼父亲"老邵"。上世纪六十年代,连队生活物质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19.
<正>长城并不像"母亲一样在守护着我们"。长城更像父亲,或说更是父亲。它是父亲的沉思与皱眉,是父亲的臂膀与脊梁,是父亲胸膛里深色的血脉,是父亲承重之下脖子上暴起的青筋和粗重的呼吸。早上4点,绥中永安堡乡夏剑虹先生叫醒了我。他是陪同我们采风团里几位在昨天攀登了小河口西长城而意犹未尽,还想趁凉再上锥子山,看三条长城会聚的向导,我们称他"夏委员",他是这一带的"长城通"。一本来从立根台村就能望见的锥子山,却开车走了半个多小时。在盘山路边下车再看它时,尖尖的山顶上云雾缭绕,一片神秘。当一行人踩石踏雾攀上第一个敌楼的时候,早已气喘吁吁。此时回看山下,云雾散尽,东  相似文献   

20.
"三级贫户"之子陈水扁幼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非常穷困的日子,这给陈水扁后来的人生路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在陈水扁老家庭院里,有一面破旧的土墙,他的父亲陈松根,经常拿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