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雷钊 《外交评论》2010,27(5):150-152,156
公共权力始终是政治学的核心范畴和研究重点。在当代社会,随着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多和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制度建设的关注,围绕公共权力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但总体而言,人们对公共权力的国际向度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实际上,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国际社会的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以及全球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公共事务已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紧紧围绕对公共权力制约这一主题,论述了在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法治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行政治体制出发,通过理顺执政党的领导权与人大的立法权、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审判机关的司法权的界限,以及突出宪法的崇高地位,强化人大职能,完善司法体制的方式,从公共权力内部之间的监督制约公共权力:同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的方式,从外部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防止其滥用,从而实现法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共权力与政府权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和政府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比政府权力起源更早,范围更广;公共权力是政府权力的源泉,公民通过宪政方式将公共权力赋予政府,形成政府权力;公共权力在产生政府权力的过程中可能被异化;公共权力不可分割,政府权力可分割。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便于对此类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共权力异化的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会产生异化现象,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既有公共权力主体的趋利性,又有制度上的缺陷,更有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不完善。公共权力的异化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针对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强化道德自律机制,在公共权力内部实行合理分权与制衡等对公共权力异化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5.
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产生的基础。公共权力具有公共性、权威性、腐蚀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公共权力的滥用、悬置、缺位和错位是公共权力侵害公民权利的主要原因,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运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公共权力也处在转型的特殊阶段,处于一种过渡形态,即非完全契约。传统公共权力管理社区的观念、权力架构和管理方式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文章以公共权力由“强制属性”向“契约属性”转型为分析视角,对比剖析了中外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制约因素的不同特质,希望对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腐败根源的深层理论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败是与权力相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权力与腐败有着深层次的关系,腐败是权力非公共运作的必然结果,权力主体的自利性、权力本身的可获利性及运作过程中的失控,是产生腐败的深层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公共权力主体利用职权,违背社会政治规范,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和现象。腐败并不在于公共权力本身,而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在于公共权力的归属和运用背离了公共的性质。因此,规范公共权力运作对预防腐败至关重要,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防止公共权力运行的封闭化;二是避免公共权力行使的集权化;三是杜绝公共权力运用的私利化。  相似文献   

9.
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共权力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哲学基础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等方面,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监督机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必须加强对权力制约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权力向社会的分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权力制约机制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暴露其缺陷,因此,强调建立公民社会,以多元社会力量制衡公共权力已经成为人们新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红 《理论前沿》2001,(24):21-22
(一)首先要弄清国家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是什么权力现象从古至今的客观存在 ,说明人类社会需要权力 ,权力也是人类组织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本身就表征着权力的客观属性 ,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此 ,权力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而不断演化的文明形态之一。从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权力现象的发展演变看 ,权力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有多种多样 ,有所谓“神授权力”、“天授权力”、“君授权力”、“世袭权力” ,也有以篡位、政变、暴力、掠夺等方式取得权力 ,这是权力的非法治状态。近代以来 ,随…  相似文献   

12.
公共权力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政党,对公共权力具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主要包括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察、权为民所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每个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本质,内在地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融贯其中,在实践过程中争先创优,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 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而导致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政府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相应的应急法律规范,通过调整紧急情况下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我们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行政紧急权力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共权力产生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是人类集体性生活不可或缺的客现性存在。从本质上看,权力既是一种物质性力量,又体现权力主体与客体之同的关系。权力的力量本质决定了权力具有价值中立的工具本性,而其关系本质刖赋予权力一定的价值偏好,人的价值理性催生出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强剥性等次生属性。权力必须制约是政治生活得出的基本规律。以分权与制衡为棱心的权力制约权力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蛙变。自近代以降,权力制约权力是自由宪政捌度幸畸约权力的首要选择。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6.
陈路平 《工会论坛》2014,(3):129-131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是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一大补充,它在传统外交方式式微的情况下明确指出了软权力的重要作用,而公共外交的开展恰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软权力论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公共外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开展公共外交,是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增信释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中国应更加重视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措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行业组织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权力的性质是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权。行业组织的权力是多方面的,对成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也必须对其权力进行规范,以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在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背离公共权力的授权目标,违反公共权力的使用规范,牺牲公共利益来谋取少数人利益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因此,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防止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就我国而言,应从廉政教育、薪酬制度、监督机制、法治建设等四方面着手,使公共权力拥有者不想、不必、不能、不敢通过公共权力泛化去腐败,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社会公共事务是由政府外的社会组织治理的。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有国家无社会的模式。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远未实现政社分开。随着多元利益群体产生,社会结构也已经多元化,强国家——极弱社会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迫切要求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型和新建。政府与多元权力中心对社会进行合作共治,是一种适应现实要求的新模式。形成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市场掌握配置资源的权力,社会掌握自治权力的三元结构,才能形成和谐社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型,蕴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治理理念,对各级地方公共权力的配置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从我国当今的国情出发,构建政府公共权力主导下的地方公共权力合作的公共权力配置模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方公共权力配置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