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高海深 《理论导刊》2007,(10):52-53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中,"和谐"范畴有过许多论述,但从本体论角度,"和谐"主要被诠释为"和而不同";从认识论角度,则主要被诠释为"天人合一";从方法论角度,又主要被诠释为"中和"。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2.
徐桂红 《学理论》2009,(11):89-90
从和谐的来源分析基督教和谐观的本体论背景,从和谐的破坏分析其人性论背景,从和谐的重建分析其价值论背景。以哲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彭前生 《理论导刊》2014,(3):28-30,37
从政治哲学的学理结构角度来解读社会和谐,可以发现宽容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良性运行的纽带和基石;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核心;均衡是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民主与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5.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2):136-137
20世纪语言哲学崛起,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主流。《论语》及孔子的语言思想,从古至今研究者甚多,但是,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研究《论语》的著作并不多。孔子围绕着"真假"、"是否"问题,提出了"信"、"行"、"仁"、"德"等多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6)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二者之间在哲学方法论上的联系。研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从哲学方法论角度讲,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哲学精神的传承与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从对以往哲学的发展角度来说,就是以"感性现实"为出发点颠覆了形而上学贬抑感性的理性主义传统,又以"感性活动"为主导原则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实体"的直观受动原则,从而宣告了那种脱离感性现实、超越实证科学的玄思哲学和脱离物质生产劳动的被动僵化的人本哲学的终结,实现了哲学致思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和被动的自在世界,转向作为感性个体的人的自为的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范磊 《学理论》2008,(24):46-4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的争论,多年以来在哲学界从未停止过。本文试图从与孙正聿先生商榷的角度,提出笔者自己的一点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事实上二者是包含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是包含在"世界观"之内的。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方面的思想教育的统一,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从哲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辨与考析,其应有哲学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人天和谐,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全方位最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国共产党人处理“两制关系”的思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历了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再到构建"和谐世界"的历史跨越.特别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主旋律由"对立统一的斗争"哲学到互不干涉的"和平共处",再到多合为一的"系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创新,也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两制关系"的全球意识和世界胸怀.  相似文献   

11.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学术界有各种观点.有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辩证法思维,有的说是"总体性哲学",有的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是与"斗争哲学"不同的"和谐哲学",有的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常生禾 《学理论》2010,(11):86-87
"阴阳"、"矛盾"这两个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常常互相替代、互相诠释。从逻辑角度辨析,两者是从属关系。哲学宜用"阴阳",逻辑宜用"矛盾"。全用"矛盾",哲学易生只有对抗无统一的误会。建议各就各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关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先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注人的需要,并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哲学层面讲,和谐社会包含三个视阈,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在其需要理论中分析了人、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这实质上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需要的角度去了解人、社会和自然的本质,而和谐社会的理念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中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14.
陈澜 《学理论》2013,(30):43-45,52
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和谐依存到矛盾对立的演变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社会高度,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片面理解,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二者都强调社会有机体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有助于走出"经济决定论",以新发展理念建构健康和谐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4)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种易于为群众接受的表达",这种表达既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同时也透露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其丰富的哲学智慧。"阐旧邦以辅新命",如何从儒家哲学角度对这一话语进行解读,并从这一角度对党员干部出现自身"不硬"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全面打造"自身硬"提供儒家哲学的锤炼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罗素认为,哲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社会功用,而在于影响学习哲学之人的生活,在于为主体提供精神食粮。哲学的不确定性为哲学的价值提供可能,在不确定性中去追求哲学的价值。通过怀疑的哲学态度和沉思的哲学方法可以实现自我的扩张,成为真正自由的宇宙公民。罗素从知识论角度系统严谨阐述了哲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寻求具体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哲学问题本身。罗素从纯粹知识论角度对哲学价值的分析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对于哲学在反映时代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并无详细论述。"无用乃为大用",这或许就是哲学价值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论"异化"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而不是从本体论角度来认识"异化"范畴的价值是十分有意义的.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不但继承了前人在"异化"范畴使用中的"批判"含义,而且还赋予了它反映"历史发展"的崭新内涵.也正是始于对劳动异化的研究,马克思才站到了历史唯物主义门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7)
"四个全面"是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运用逆向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动态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等哲学思维而形成的战略布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与重要理论。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逻辑关系、科学内涵以及现实意义等角度,进行了哲学思维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的性别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理论导刊》2007,(12):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自从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题以来,社会学、哲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理论见解,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