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同时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大解放。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只要符合这三条标准,就不要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不休,贻误时机,而要大胆的闯;不要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相似文献   

2.
段祺华 《团结》2012,(2):45-46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20年前的初春,中国大地乍暖还寒。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紧要关头,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喋喋不休,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言九鼎的南巡讲话,再次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改革共识,明确要求不争论,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我们应当用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全主义的理论与路线来统一思想。依据邓小平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应该明确肯定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最主要的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正确理解这个标准,才能消除担心搞资本主义的忧虑,才能解放思想,使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迈得再快一些,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首先,在改革中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并不是平列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和检验一切工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6,(9)
正俞姓起源俞姓源出有三: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2.据《路史》载,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3.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人  相似文献   

5.
<正>3至7月底,湖南组织开展"三中全会精神进基层"百姓微宣讲活动16000余场,受众80多万人。这次活动讲好"三种话"(普通话、地方话、百姓话),实行"短平快",让草根当主角,让百姓受教益,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起到积极作用。宣讲内容:"小菜单"体现"大主题"把三中全会丰富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题目,形成系列"菜单"。1.确定"主菜单"。在全面把握三中全会重大意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党校姓党。党校姓党,不仅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党校工作人员和学员安身立命之本。讲话不仅对党校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化对"党校姓党"内涵和要求的理解是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前提。党校姓党之"党"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刚刚诞生之际,马克思恩格斯就阐明了它的性质:在无产者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此,有人称之为“党的工作标准”;有人称之为“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有人称之为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究竟是什么标准,它与毛泽东的“实践标准”有什么联系,它是用来检验真理还是用来检验实践的,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有必要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汤礼春 《侨园》2012,(8):56
《百家姓》上没有“让”姓记载,但在中国的土地上,又确有为数不多的“让”姓存在.这“让”姓何以源来,几百年来在中国民间一直是个谜.笔者最近在湖北老河口市妇幼保健院让庆秋医生家中,终于得以解开这个谜.年近古稀的让庆秋医生告诉我:“让”姓系明惠帝建文皇帝之后.  相似文献   

9.
作为党校的干部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党校人"的身份,热爱党校,珍惜荣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靠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画好姓"党"的"自画像",用实际行动树立党校人形象。  相似文献   

10.
1992年第2期《理论探索》发表的张勤德同志《注意防止改革的性质发生“演变”》一文,集中批评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在改革中就可以不问姓‘社’姓‘资’”的“错误思想”。乍一看,文章似乎是在讲“要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好象很正确。但细一分析,觉得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此文对于“在改革中”鉴别姓“社”姓“资”的标准的把握,颇有需要商榷之处。现将我们的看法初略提出,以就教于张勤德同志。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并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它之所以优越,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它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可能解决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达到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的统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促进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完成这一课题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怎样建设党校展开,探索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在于全面正确理解"党校姓党"的内涵;其次在于充分论证"‘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这一论断;最后在于全面建设"党校姓党"灵  相似文献   

12.
正"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好党校姓党、能不能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党校姓党对党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姓党必须向党看齐。毛泽东曾经讲过一段名言:"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名称百年未变,但具体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呈现为多种形态。社会主义有好东西,也有不足之处,资本主义同样如此,需要进行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补,还有大量事物属于"非社非资"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我们应当以"三个有利于"即对人民和国家有利为根本标准,学习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反思社会主义,创新社会主义,努力促进中国社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冲破凡事预先一味注重“定性、划线、贴标签”的抽象定性思维方式的束缚,一切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否有利,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相似文献   

15.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提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精辟论述,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强大的思想武器,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在学习中,有的同志又产生了两个新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并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进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只有"关键少数"发挥了"师范"作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才能引领广大民进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巩固"三个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8.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再讨论,基本路线的再教育,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姓“资”姓“社”的标准,这是当前改革开放所以不敢大踏步前进的主要思想障碍。邓小平同志在这次重要谈话中,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的判断标准,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又一次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列宁在实践中曾经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过具体的分析,首先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初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言之成理,即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仔细阅读一下列宁的著作,它既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也不符合列宁提出这三个概念的时间次序.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2,(11):27
蒋姓起源 1.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之后,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 "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